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非心理治療專業者能不能進入「諮商市場」?為什麼賣書可以,賣課程不行?

文:Way

近日某知名網紅和hahow共同推出的非心筆記課程,在心理學界掀起了爭議。理治療專

我不是不能進心理師,但身為比較接近心理治療的入諮一般俗民,我覺得hahow可以處理得更細緻一點。商市什麼

這個爭議背後其實是場為個存在很久也一直在吵的問題:非心理治療專業者不能進入這個市場嗎?

這時候不免一定會有兩種看法:

  1. 不行,這是賣書一種專業的治療行為,這問題就像非醫療相關專業的可賣課程人能不能從事醫療行業一樣。
  2. 可以,不行我不是非心做「治療」,我只是理治療專分享我的看法跟知識。

某太太顯然是不能進第二種,畢竟她文案的入諮第一句就是「我不是心理師不能幫你諮商⋯⋯」。但這卻會讓許多心理專業者產生疑慮。商市什麼

要怎麼進入諮商「市場」?

近年來心理諮商的場為議題和需求不斷增加,但心理諮商不是所費不貲(私人診所或自費),就是非常稀少(健保給付或醫生轉介)。對於資本主義來說,需求大於供給就意味著有賺頭,問題是怎麼在沒有專業資格的狀況下進入這個市場。

諮商大多時候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不難發現這五到十年來自我探索、心靈成長類的書籍數量和品質都明顯有增加,其中更是不乏心理專業人員寫的書籍。進行諮商需要執照,但心靈成長課程不用,這就是市場破口。

事實上,多數心理學家和心理從業人員也不支持心理學知識的壟斷,因為他們不是用資本主義的角度在思考這件事,所以推廣心理學知識(當然前提是非誤導性的)是很可以接受的。

有什麼好擔心的?

到目前為止好像都沒有什麼衝突,只是兩邊思考的方式不太一樣。

那有什麼好反對這個課程的?

這是因為諮商本身帶有類似治療的性質,對於許多尋求心理協助的人來說,他們的初衷並不見得是自我成長,而是很直接的想要解決問題(困擾)。就像感冒看病,我們有想要處理的症狀,醫生會對應這些症狀開藥。

但心理問題比起急性感冒,更類似慢性病,它是長久累積產生的,諮商也是需要長時間的進行才能產生效果。

當進入諮商室的個案抱持著速成的預期,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引導個案形成正確的期待。

對於那些正在尋求解法的人來說,這門課程可能讓他們誤以為,照著課程的方法做就能處理自己的問題。他們錯誤的期待不一定會被糾正、他們走向錯誤的方向不見得會被導回正途,就連課程裡的練習,在沒有適時且專業的監督、回饋的狀況下,其效果都是可議的。

更複雜一點說,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所需要的練習和方法都有差異。

最可怕的是,購買課程的人(可能無意識地)錯誤的將課程和心理治療或諮商劃上等號,在課程沒有產生預期效果的狀況下,對於專業的心理醫療也一併產生了不信任。無論對於專業的心理助人者、對於個案或者對於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這絕對不是好事。

未命名Photo Credit: 「諮商筆記」募資網頁截圖
理科太太正以「諮商筆記」名義開設課程,內容包含自我覺察情緒、辨識自我狀態、自我與他人關係。

這真的是衝突的嗎?

仔細想想,這種網路課程和坊間書籍有點類似,那為什麼賣書可以,賣課程不行?

其實這關乎到大眾對於諮商和心理治療的認知是什麼。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在短時間尋求成效就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和期待。

對於諮商的正確認知,首先應該是把「心靈成長」、「自我探索」和「諮商」、「治療」兩種概念進行明確的區分。前者就像保健品,後者就是看醫生做治療。保健品一般通路都可以販售,但吃保健品會有治療效果嗎?如果廣告敢這樣說,那他們就有麻煩了。

而一般民眾也已經知道,保健品本身沒有療效。強身健體或許可以,生病還是要看醫生。而在觀念上,坊間書籍和課程也可以當作是心理衛生教育,但同樣的,它不等於治療。所以並不是賣書可以、賣課程不行。而是應該明確告訴受眾「不要把內容跟正式的諮商搞混」。

事實上,並不是整個心理圈都一致反對這種課程。

往正向來看,基於太太的人氣,這門課程有沒有可能成為猶豫個案的敲門磚?為大眾建立正確的觀念?讓諮商觸及更多的人群?有,通通都可能。但同時上方所說的那些負面效果,也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會這樣?有沒有辦法避免負面影響,而只留下正面的效果?

這就關係到內容製作者怎麼製作了。要知道課程的目標群眾是正面臨困難的人,很容易把手邊覺得可能有效的方法當成浮木。他們的期待,很可能不是吃吃保健品,而是把他的症狀給治好。

所以無論寫書或者課程內容,都應該再三協助讀者或觀眾建立正確的認知,讓他們知道他們現在看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如果需要專業的人員協助,他們不能光是仰賴現在在看的東西。

所以不是說某太太並非專業心理背景就該受質疑(心理師受的專業訓練都是有理由的,不是為了血統論或市場壟斷),而是她看過的個案不夠充分,會讓她不夠了解尋求幫助的人可能是什麼模樣,進而漏掉應該加入或強調的資訊。

hahow應該怎麼做?

雖然有利有弊,光是從心理衛教的角度來看,這門課程的潛在正向效益是無庸置疑的存在,關鍵在於怎麼讓它發揮出來。

所以在沒有看過課程內容的前提下,我不會妄自揣測說開設這門課程是錯誤的。說不定課程內容和觀念的建立都非常中立而正確(例如宣傳提到如何挑選心理師,許多人是不知道自己有更換心理師的權利,這就很值得宣導),說不定製作團隊真的早就想到如何避免這些負面影響。

不過就目前來看至少有兩件事情是該加強的(或者為了降低爭議可以做)。

首先hahow的問題在於其文案,雖然第一句是「我不是心理師不能幫你諮商,但⋯⋯」這句話乍看是區隔諮商和課程,實質上這個轉折語氣卻反而讓課程跟諮商建立起了連結。課程宣傳圖上面「諮商」兩個字也被特別強調,很容易使觀眾產生錯誤的期待。如果文案訴求是「去諮商前可以建立的觀念」,或者是「身為過來人,在走這段過程中的知識和心得整理」,就可以避免和諮商有過度且不必要的連結。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