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鈺梅
身為八年級前段班的離鄉草莓族,這兩年似乎搖身一變、工作由黑翻紅地成了人人稱羨的徵稿「斜槓青年」。網路自媒體時代來臨,北漂我們不再全家人守在電視機面前等著八點檔開播,僅僅己一起彭湃激昂地唱著片頭曲,為證期待男、明自女主角的台北劇情發展。我們的生存事嗎世界變得只剩下手掌大的螢幕框,飯桌對面坐著誰,離鄉與我何干?我們現在面對的工作可是比宇宙更浩瀚無垠的網際網路啊。
2019年農曆年剛過。徵稿還記得小時候除夕夜都在阿公家過,北漂阿公家在民雄,僅僅己一個鬼屋比當地名產更廣為人知的為證地方。阿公一個人住在有兩層樓、一個灶咖的獨立三合院裡,而大伯、叔叔、姑姑和我們都各自住在嘉義市區。平時鮮少聯繫,但到了每年的這個時候,就會在阿公家集合。
農曆年我最期待的不是長輩發送紅包的橋段,而是吃完年夜飯後,大夥坐在麻將桌前吆喝叫囂。因為這時候只有莊家和輸家之分,管他是三叔公還是媽媽的哥哥的大姨媽的女兒,你放槍、我照樣胡,自摸也沒有在客氣。就算小的時候不懂大人的撲克牌怎麼玩,但看著他們放下工作時候的模樣,是一年之中最珍貴的畫面。
後來阿公過世,除夕夜那張紅通通的圓桌,可容納兩、三個人都沒問題的長板凳,臥房裡貼著不知道是哪個女歌星的照片,現在都已成了極為模糊的畫面。唯一我們共同難忘的回憶,是大年初一阿公為我們準備煎得焦香的蘿蔔糕,那味道和滋味令我們至今難以忘懷。但在那之後,「家」似乎就像放了一夜的蘿蔔糕,散了。
若干年後,那時講吉祥話、排隊領紅包的小屁孩們,現在都成了發紅包的小大人。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就留在台北找工作,領著三、四萬塊的薪水、住著每月近一萬塊的小套房,套房的空間大概是一個轉身就沒了的大小,而剩下的兩、三萬還足夠讓我在異鄉佔有一席之地。但「北漂」就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能有在台北生存的本事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離鄉背井似乎是一件很「潮」的事情,周遭的朋友沒有一個留在嘉義打拼。我曾和他們討論在台北工作的意義,很意外地,不太有人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明自己北漂的目的。而我也必須自首,我就是其中的一位。這讓我十分震撼,同時也更陷入了迷惘──北漂究竟是為了逃離父母親的手掌心,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倘若現在的工作,並不是建築在前往夢想的道路上,我們又是為了什麼北漂?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藥局上班,工作一年半後「順利地」當上店長。我算是幸運的,因為我花費不到同事一半的時間就跳到了這個位置,係因為我擁有碩士文憑。在擔任店長的期間,我覺得我解開了一開始給自己設下的成就,但就像手機遊戲一樣,當破解了某道關卡的大魔王,你一心只會想往下一個關卡邁進,鮮少人會逗留在同一個地方多玩幾輪。而擔任店長不久,我待的那間店因為租金上漲,不符合營運成本而面臨倒閉。看來老天爺已經聽到我內心的掙扎,開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因此我毅然決然地辭職,離開台北。
在這個北漂當道的年代,我卻像個回鍋老肉一樣,回到了家鄉。知道消息的朋友,他們的反應大致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關心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受了什麼委屈?第二,覺得我勇氣可嘉,還沒找到下份工作要怎麼辦?第三,投以羨慕的眼光,他們也厭倦了現在工作的一成不變。
不能否認的是,要離開台北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台北是個迷人的城市,所有第一手的美食和好康活動都集中在這裡,加上捷運交通發達,假日隨時要來趟小旅行都不成問題。離開這麼優質的舒適圈,任誰都會不捨。但仔細想想,扣除掉這些物慾,還剩下什麼呢?
身旁的朋友還有人在打工度假、周遊列國,臉書上的照片羨煞了不少正在被工作荼毒的上班族。也已經有人在中國發展,領了在台灣兩、三倍的薪水,但偶爾回到台灣聚會時,還是會嚷嚷著說還是台灣好。有人好不容易熬過了十年寒窗,考上了公務員,穩定的生活終於有閒暇的時間放鬆自己;也開始有人邁向了人生的下個階段,結婚生子。而我,自從返鄉後在各大聚會場合時,就成了不到幾秒就被略過的角色。但鮮少人知道現在的我,比在台北時快樂許多,那種滿足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心靈的充實。
回家至今已經三個月,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長,就越多時間觀察他們。看著他們年邁的身軀、比大象還要沉重的步伐,肩膀上的擔子沒有因為小孩長大變得比較輕,那無疑是一種被動的情緒勒索。八年級的我們開始意識到年邁的父母需要被照顧,好不容易大學畢了業,不用再花大把時間上補習班,但隨即而來的工作壓力,讓我們更抽不出時間陪伴他們。所以我常在想,會不會是這樣的緣故,「北漂」成為了另一種合理「不需面對真相」的理由?
我記得以前有一道很經典的人生習題是這樣的:「事業、愛情和家人,重要程度在你人生的順位上為何?」我認為這個困難度不亞於「媽媽和女朋友掉進海裡要先救誰」。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年少輕狂的我可能會回答,「愛情、事業、家人」。後來長大了一點,我會回答「事業、愛情、家人」,因為不努力工作,我們可能會被公司開除;不努力討另一半歡心,我們可能會被汰換;至於家人則是永遠的避風港,我們怎麼耍賴、擺爛,他們永遠都在燈火闌珊處守候著。
我認為離鄉工作就像是一趟旅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為何而來,想在旅行中得到什麼寶藏。所以透過在旅行的過程,一點一滴的認識自己。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或者說是旅行家)謝哲青,曾說過「當我有能力,第一件事就是離開家」。他離家到各處打工,也上了船出海到世界各個角落流浪。「以前離開家的時候,我想大概這輩子都不會回家」。一開始我認為旅行是逃避家人,但多年之後,我才知道,所謂的「出走」,其實是讓人生有了新的出口。
回到前段提到的人生習題,現在返鄉後的我會說,沒有了「家人」,「事業」和「愛情」再如何磅礡壯麗,也都將索然無味。
- 關鍵評論網2月主題徵文:離鄉工作
- 看更多「離鄉工作」徵稿獲選文章
- 【預告】關鍵評論網4月主題徵文:信仰碰撞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