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圖像小說《這不是沒關係》:你知道走夜路被跟蹤不對勁,但你知道那有多恐怖嗎?

文:朱家安

《這不是圖像沒關係:20則性暴力受害者的圖像故事》這本圖像小說畫得很漂亮,看了心情會很差,小說係知因為每個故事都跟性騷擾和性侵有關。這不蹤書名取得很好,沒關嗎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道走對勁但知道那沒關係。

例如我臉書上過去一個月最多人留言的夜路有多文,是被跟一則關於電玩的新聞,講將近六成女性玩家為了避免被騷擾會刻意隱藏性別。恐怖在貼文底下,圖像超級多人現身說法。小說係知又例如我往往發現,這不蹤當自己跟女性友人公開發表幾乎一模一樣的沒關嗎政治意見,他們受到的道走對勁但知道那批評和羞辱會是我的好幾倍。

在這些事件裡,夜路有多有些人顯然覺得打個電動騷擾女生沒關係、被跟因為對方是女生而說教他的電動技巧沒關係、看到乍看之下的蠢意見來自女生就先笑沒關係、在討論性騷擾議題的貼文底下拿性騷擾開玩笑沒關係⋯⋯等等。若你試圖跟這些人溝通,他們恐怕會覺得你小題大作:「也太誇張了吧,這跟性別平等有什麼關係?打電動互嘴不是很正常嗎?網路上批評別人也是。我們不是身處言論自由的社會嗎?」會有這些意見,是因為這些人對於整體氛圍無知,他們沒有感受到女性在線上遊戲和言論場域確實受到較糟待遇,所以認為自己的行動沒有什麼問題。

kris_210621_matter_02Photo Credit: 朱家安
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認為直接的羞辱和騷擾沒有關係。

上面都在說別人,其實我也不總是知道什麼事情有關係。《這不是沒關係》收錄二十個性暴力故事,在書本開頭還特地提醒讀者「書中為真實呈現主角們的故事,依不同的情境下會出現直接的、對受害者的污辱性字眼與強烈的圖像表達。因此,閱讀過程中,這些內容可能會引起情緒不適」。我知道書裡故事呈現的那些行動不對,但老實說我的閱讀過程並沒有出現太多情緒不適。有女生朋友跟我分享說,他讀這本書每翻幾頁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這時候我心裡的反應是:

每幾頁就要休息也太誇張了吧⋯⋯
⋯⋯天哪,我就跟上一段我批評的那些人一樣

男性並不免疫於性暴力,但身為男性確實讓我比較少受到性暴力(性侵、性騷擾、性羞辱、因為性而多承受的羞辱)。這不只影響一個人一輩子會遭受多少傷害,也影響一個人會長出怎樣的心態來和世界互動:

  1. 在我生活中常見的溝通裡,我通常不需要懷疑別人因為我的性別而低估我的能力。
  2. 當別人對我釋出善意或肯定,我通常不用擔心他是否別有所求或者下一秒就會傷害我。
  3. 就算一位女性在一夜路上並沒有受到騷擾或傷害,他的這段夜路也會比我走得更提心吊膽。

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像我,可能無法體會那些在這些處境下受傷的人的受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知道走夜路被跟蹤不對勁,但我知道那有多恐怖嗎?可能並不。在我的女性朋友分享之前,我也不知道對於一些女生來說,半夜肚子餓的時候,「要不要去巷口便利商店買宵夜」會是非常糾結的考慮。

kris_210621_matter_03Photo Credit: 朱家安
我的女生朋友說這段被跟蹤的故事讓他冷汗直流,而我並沒這感受,這顯示了性別倡議不容易之處。

沒概念很糟,但有概念也不算畢業

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很糟糕,而我因為自己的身份,竟然無法體會它們有多糟糕,對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糟糕。要避免不好的事情發生,往往需要不同人類群體同心合作,而大家感受不同,有些人對問題無感,就不太可能同心合作。這種認知落差造成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不同性別之間,想一下:

  • 如果遊客知道對於原住民族來說祭典有多嚴肅,為什麼還會闖進去?
  • 那些不聽小孩勸告,依舊不敲房間門就直接把門打開的家長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閩南語本質上比北京話低俗?

有時候特定族群的處境受到長期忽視,以致於整個社會甚至缺乏詞彙來描述。例如「性騷擾」、「霸凌」、「家暴」、「情緒勒索」都是非常晚近才發明出來的詞彙。在這些詞彙出現前,相應的現象當然已行之有年,但現象有沒有詞彙來描述,至關重要。

在「性騷擾」這詞出現前,性騷擾的受害者不但很難跟其他人溝通和求助,甚至很難理解自己的處境:如果對方只是「釋出善意」,我為什麼會覺得這麼不舒服?打情罵俏不是很常見的互動方式嗎?難道是我自己的問題嗎?同樣的,在「家暴」和「體罰」這些概念出現前,家庭裡的暴力常常被當作是正常的管教,在「情緒勒索」這些概念出現前,我們更容易服從情緒脅迫。

人類需要概念來理解自己的經驗,恰當的概念可以讓你認出現象當中值得自己注意的部分,並且有效傳遞意見讓別人知道。當然,這並不是說「性騷擾」的概念出現後,相應的溝通就會順暢、性騷擾就不會再發生。就算到了現在,性騷擾的受害人依然得承受各種羞辱、說教和譴責受害人。但比起「性騷擾」無法言說的時代,現代大眾至少知道社會上有一類現象需要解決,並且有辦法指認和討論。

是不是小題大作?

當然,即便有了概念,也不保證大家對於概念指涉之物都能有溝通所需的恰當理解。這並不是說每個概念都有一個客觀正確的理解方式,而是說,當我們使用同一個概念,但彼此理解差距甚大,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這顯然會出問題。概念是用來讓你知道對方想講什麼,若你們使用了同一個概念,但依然不知道對方想講什麼,那這個目的很明顯沒達成。

這就是發生在我理解「女性走夜路有多恐懼」和部分漢人理解「原住民祭典有多嚴肅」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我們現有的概念顯然不足,因為我們依然會發現彼此判斷大相徑庭,並且難以設身處地想像對方的處境和感受。

有了語言概念可用,卻無法彼此理解,還有比這更糟的情況嗎?其實有,就是在發現彼此認知不同,卻草率認為是對方有問題的時候。女性走夜路因為身後五公尺有人而恐慌,這是他想太多嗎?原住民祭典連拍照一下都不行,是不是原住民太封閉對觀光客太不友善?中國用飛彈指著台灣有什麼問題嗎?是不是台灣人太敏感?

人的認知有其限制,我們的生活經驗決定了我們能看到哪些東西,當你對不同生活經驗的人看見的東西視而不見,就有可能覺得是對方太敏感、小題大作。這就是《這不是沒關係》這類書能幫上忙的地方,這本書裡收錄的是二十則性暴力受害者的故事,你可以想像書裡的每則故事,都有機會引起一些人的創傷反應。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