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恩.傑佛瑞(Ian Jeffrey)
羅伯.杜瓦諾(ROBERT DOISNEAU,解讀極富1912–1994)
杜瓦諾在1940和1950年代拍了極富洞察力、可用來做為性格研究的攝影巴黎人照片。出生於巴黎南區、大師杜瓦洞察的巴鄰近義大利門的諾拍戎提利(Gentilly),接受石版畫師訓練,力可黎人1920年代時,用來研究這是做為照片個日漸凋零的行業。他找到一份手寫廣告字的性格工作,然後轉行到他喜愛的解讀極富攝影圈。
他在維諾(André Vigneau)手下做了一段時間,攝影維諾是大師杜瓦洞察的巴個有名望的攝影師,與作家和畫家交往密切。諾拍例如西默農(Simenon)第一本以馬格雷探長為主角的力可黎人推理小說,就是用來研究由維諾和杜瓦諾製作封面。軍事徵召打斷了他的做為照片生涯,不過他終於在布隆比安古(Boulogne-Billancourt)的雷諾汽車工廠找到一份差事,負責拍攝廣告照片並記錄現場實況。這是他真正的攝影訓練。
1939年被雷諾工廠資遣,在大戰爆發前夕加入拉佛攝影通訊社(Rapho Agency)。受召入伍之後,很快就因傷退出,錯過了巴黎淪陷之役。回到德軍佔領下的巴黎,靠著打零工度日,像是製作以拿破崙時代為主題的明信片,以及替反抗軍偽造文件。1944年巴黎解放時,他是少數人在現場的攝影師之一。
提牛奶的小孩.戎提利(Gentilly).1932
攝影師克魯爾說過,這類街角日常是巴黎傳統生活的一部分,但在1930年代已面臨消失的威脅。杜瓦諾在註記中指出,當時是早上八點,地點在戎提利的一條中價租屋街道,小孩的父母大概已經去工廠上班了。
兄弟們.1934
這是在巴黎南邊第十三區的樂仙醫生街(Docteur Lecène)拍的。即便是背景中的窗戶都扮演了某種角色,提醒我們那兩位謹慎圍觀者未來的生活,會是多麼井然有序。在1930年代的孩童嬉戲照片中,貝雷帽是雜耍演員的招牌標誌,在這張照片裡,兩人為了安全緣故而把帽子整個拉下。
杜瓦諾認為自己是個攝影師,也是位插圖家,當時,插圖家是個受人敬重的角色,因為他們具有觀察力而且機智聰明。好的插圖能激發詼諧圖說,站在樂仙醫生街上的那兩對兄弟,就是一組簡潔有力的評論。在戎提利街上扮演成人角色的那兩位孩童也是。1930年代,攝影是插圖的一個分支,走著和漫畫非常接近的路線,石版畫師出身的杜瓦諾,對於這點非常清楚。
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對人類的境況感受敏銳,對於人生的不同階段和成長儀式情感深刻。那個小女孩和她的小妹妹,正在預演著未來的人生,也就是她們為人父母後將要度過的人生。那兩位穿戴整齊的小男孩,則是永遠不會掙脫父母的期盼,不會打破自身階級的種種限制。至於那兩個表演者,不管是靴子或貝雷帽,都是為雜耍這項工作量身打造。
戰爭結束後,杜瓦諾接續被打斷的生涯。當時有一些新畫刊問世,例如《巴黎競賽》,杜瓦諾也為《觀點》(le Point)雜誌拍照,一份以藝術家和作家專刊為主的訂閱雜誌,還有左翼評論《行動》(Action)。他和一些作家合作,包括詩人暨劇作家普維(劇作包括尚雷諾1936年的《鄉村的一日》﹝Une partie de campagne﹞),以及詩人桑德拉爾,後者為他的第一本攝影集《巴黎郊區》(La Banlieue de Paris, 1949)撰寫文稿。
1947年,卡提耶布列松曾邀請杜瓦諾加入新成立的馬格蘭通訊社,但杜瓦諾寧可留在拉佛,後者已經在1946年恢復營運。他似乎是意識到,自己的根在巴黎,國際性的任務指派並不適合他。他對郊區主題尤其感興趣,在普維和桑德拉爾這兩位平凡事物鑑賞家的鼓勵下,持續朝這類方向發展。
約瑟夫.馬曼(Joseph Marmin).1952
馬曼是《巴黎快照》(Instantanés de Paris)的主角,該書是由桑德拉爾和普雷西(Albert Plécy)撰寫引言。1956年出版英文本,書名是《巴黎大遊行》(Paris Parade)。來自南特的馬曼是個異人。
這些樹都是盆栽,杜瓦諾計算過,總共有八十種不同動物,外加一名羅馬百夫長,「和一尊勒克雷將軍 (General Leclerc)雕像,因為灌木叢長得太快而害它變成騎馬像」。馬曼出現在「愛與 藝術」那個章節,旁邊是一名渾身刺青的男子和飯店花園裡的一頭水泥雄鹿。
年輕手風琴演奏者和她的同伴.中央市場區(Les Halles)咖啡館.巴黎第二區.1953
在《巴黎大遊行》中,她是和右手邊坐著吃飯的那名男子一同以格放形式刊出。她唱著:「你無法想像我有多愛你。你的吻是如此甜蜜……」她的身影非常吸引杜瓦諾,他還拍了另一張照片,是她和一群屠夫站在吧台邊,「愛好音樂的屠夫」。她看起來冷若冰霜,至於畫面中央那位強壯女人是誰,目前還是個謎。
杜瓦諾傾向左派,在1944年巴黎解放後那幾個月,他甚至心儀共產黨。雖然他的脾性並不適合政黨紀律,不過就在他去世前夕,他為法國工會組織的機關雜誌《勞工生活》(La vie ouvrière)完成了一項社會報導。就稟性而言他是個自由派,而且支持私人生活不受干擾。
馬曼先生將自由的存在形式展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它建構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迷人環境。雕塑盆栽得花一些時間,因為它的規則就是緩慢成長,而他已經能夠自得其樂。威瑪德國晚期是另一個偉大的自由時代,特別是柏林,那個時期的攝影師例如艾森士塔德(Alfred Eisenstaedt)等,很愛拍攝一些嗜好癖和默默經營在地生意的奇人。1930年代初的柏林,逐漸察覺到極權統治的可能性,而1940年代末葉的巴黎,則是處於對極權統治進行反思的時間點上。
1949年,《Vogue》雜誌雇用杜瓦諾擔任時尚攝影師。在這同時,他繼續研究巴黎的風土生活,經常和作家吉侯(Robert Giraud)結伴同行,吉侯在1955年出版了談論巴黎下層生活的著作《街之醇酒》(Le Vin des rues)。
1949至1956年間,杜瓦諾出版了六本以巴黎為主題的大作。1951年,他和侯尼斯、布萊塞以及伊西斯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了一場聯展。1950年代他過得相當風光,但是到了 1960年,畫刊的銷路衰退,而法國人也已受夠了「深度法國」這類療癒系影像。為了維持生計,杜瓦諾逐漸轉向商業和廣告攝影。1980年代,他再次以紀實工作者的身分為法國國土規畫暨區域發展局(DATAR)工作,拍攝巴黎郊區和新市鎮的照片。
杜瓦諾是深深涉入人民語言的最後一代。打從1930年代起,帶著輕型新相機的攝影師們,就已經注意到他們的受攝者在想些什麼,說些什麼,然而語言總是太受地理限制,無法展示給國際觀眾欣賞。不過對法國人而言,由於1939至 1945年處於被佔領的情勢,地方語言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930年代,攝影師求助的俗語作家是卡科(根據克魯爾的說法),到了1940和1950年 代,由普維取而代之。
普維(Jacques Prévert).奧爾良大道(avenue d’Orléans).巴黎第十四區.1955
奧爾良大道(今日的勒克雷將軍大道)往南經過杜瓦諾的郊區故鄉(蒙胡日﹝Montrouge﹞和戎提利)。1949年,加利瑪出版社(Librairie Gallimard)發行了普雷的暢銷詩集《話語》(Paroles)。普維有一種平易近人的特質,這點暨受推崇也遭批評。
杜瓦諾和普維有許多共同點,尤其是感性,有時甚至接近多愁善感。在這張照片裡,普維站的位置實在好到不能再好,他就站在「MERODE」的「O」字正前方,讓招牌從「梅羅德」變成了法國的萬用髒話:「狗屁」(MERDE)。那位詩人還牽著一條繫了鏈子的小狗,人們認為踩到狗屎代表幸運—否極泰來。
埃貝爾廣場(place Hébert)的在地孩童.巴黎第十八區.1957
埃貝爾廣場位於北站北邊,當時貨品倉庫和瓦斯工廠林立,並非旅遊景點。女孩把她的小妹往前推,似乎是要給攝影師拍,旁邊那個年輕男子像是在反思他的犯罪生涯。為了貪圖舒服,他把左腳從鞋裡抽了出來。他們或許是在預演未來的角色,但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可以對這樣的簡單結論抱持懷疑態度。也許他們純粹是為了幫攝影師的忙,因為這也是一張溫柔的照片,是杜瓦諾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相關書摘 ►《解讀攝影大師》:卡提耶布列松是學畫出身的,而且不曾和這項訓練斷絕關係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解讀攝影大師:認識他們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觀看之道》,原點
作者:伊恩.傑佛瑞(Ian Jeffrey)
譯者:吳莉君、李佳霖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作者介紹】
1981年,Thames & Hudson公司出版了他所撰寫的《攝影簡史》(Photography: A Concise History),這是研究攝影的經典代表作之一。1997年,他在《攝影書》(The Photography Book, Phaidon Press)裡,對這項媒材做了全面審視。
1998年,Amphoto出版了他的專題研究《時間框》(Timeframes);1999年,他為英國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 Television)撰寫了一本另類攝影史,名為《修訂》(Revisions)。2000年,他為《牛津西洋藝術史》(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Art, ed. by Martin Kemp)追溯了攝影的源頭。1970和1980年代,持續為艾倫.羅斯(Alan Ross)的《倫敦雜誌》(London Magazine)撰寫藝評。曾任教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London Goldsmiths College)和布拉格的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本書特色】
- 如同攝影史,橫跨19-21世紀,從紀實到當代,多角度導覽80位重量級名家,逾300張名作
- 英國知名攝影學者解讀,是攝影史、攝影家傳記、更是好作品的觀看之道
- 深入導覽!看攝影家人生、歷程、風格、創作,更看觀點、美學與歷史文化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