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21世紀諾貝爾物理獎2001

文:辜品高

2019 地球並不孤單——尋找系外行星

人類在探索宇宙的世紀歷程中,不斷試圖尋找類似地球行星的諾貝存在,藉此證明地球並不孤單。爾物而在鍥而不捨地搜索後,理獎天文學家終於搜尋到多顆太陽系外的世紀行星。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的諾貝一半獎金,由兩位瑞士天文學家梅爾(Michel Mayor)和奎洛茲(Didier Queloz)所共享,爾物以表彰他們對於瞭解地球在宇宙地位的理獎貢獻。1995年,世紀時為日內瓦大學(Universite de Geneve)教授的諾貝梅爾和他的博士生奎洛茲,首次發現一顆環繞類似太陽恆星的爾物系外行星。

獲獎宣布之後,理獎奎洛茲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BBC News)訪問表示無法相信自己能獲獎,世紀畢竟在過去的諾貝二十五年,世人雖然都認為此為諾貝爾獎等級的爾物發現,但始終都獎落人家,因此他也逐漸淡忘是否能得獎。事實上,過去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文學家,大部分都與宇宙論或是重力場有關,即使在2019年,另一半的物理學獎還是頒給宇宙論的理論大將皮博斯(James Peebles)。

這是一場以小搏大的較量

直接觀測從系外行星發出來的光相當困難,主要的原因是母恆星的強大輻射完全吞噬行星的光。看不到行星,但是否有其他辦法知道它們的存在?

兩個天體可以因彼此的重力,互相繞著共同質心運轉。所以當行星環繞恆星的時候,恆星同時也環繞著行星,只不過行星的質量遠比母恆星的質量小,以小搏大的結果,造成恆星環繞的動作相當不明顯。舉例來說,太陽因為木星的公轉,兩者也會以大約每秒10 公尺的速度環繞著彼此的質心運轉。

當恆星在做週期性環繞運動時,它的光譜會呈現週而復始的紅移和藍移現象,即都卜勒效應。而要觀測到如此微小的都卜勒光譜位移相當困難。梅爾和奎洛茲突破這項挑戰,發現飛馬座51(51Pegasi)恆星的光譜有都卜勒效應的週期變化,知道有一顆木星質量的行星環繞著它(圖一)。

物理圖一Photo Credit: 鷹出版
圖一:母恆星受看不見行星的擾動,所呈現都卜勒光譜位移的示意圖。

誰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

在1990年代之前,除了梅爾和奎洛茲,還有其他團隊也運用相似的方法尋找行星。加拿大的坎貝爾(Bruce Campbell)以及沃克(Gordon Walker),美國的馬爾斯(Geoffrey Marcy)和他的學生巴特勒(Paul Butler)兩組人馬都有實力比梅爾更早發現系外行星。太陽系的木星公轉週期長達十二年,加拿大和美國的團隊都鎖定類似木星的系外行星,尋找公轉週期若干年的都卜勒位移。

加拿大的團隊於1988年發現45光年外仙王座的恆星(Gamma Cephei)行星環繞的現象,但他們在1992年認為都卜勒位移是恆星自轉的結果,自我否決行星的可能性。雖然該團隊在2002年,以累積超過二十年的數據,平反曾經否定的結果,但卻已與第一發現的身分擦身而過。沃克教授是位平易近人的研究者,筆者有幸在2005年和他的團隊合作過,研究行星在母恆星表面所引起的磁風暴。

當加拿大團隊在1992年否決他們發現的同時,波蘭的天文學家沃爾茲森(Alexander Wolszczan)與他的同事,偵測到中子星PSRB1257+12的無線電波脈衝的週期發生異象,進而發現此中子星擁有兩顆超級地球。毫無疑問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系外行星的發現。可惜來自中子星高能量的粒子和輻射會摧毀其生命的發展,終究人們還是高度冀望能找到環繞類似太陽恆星的行星。

起因於意外的發現

加拿大和美國團隊相繼尋找系外行星並無所獲,畢竟軌道週期太長,短時間的觀測難有確定的結果。這使得梅爾和奎洛茲感到尋找系外行星的困難,於是他們決定改變研究的策略,尋找環繞恆星的棕矮星。

棕矮星的質量是介於恆星和木星型行星之間的天體,所以引起的母恆星的都卜勒位移更為明顯。當時沒有理論預測棕矮星和恆星的公轉週期,所以梅爾和奎洛茲嘗試著尋找短週期公轉的棕矮星。結果他們發現約50光年之外在飛馬座方向,一顆編號為51且類似太陽的恆星,呈現週期僅4.23天的光譜位移。但這並不是顆棕矮星,而是一顆最低質量約為一半木星質量的行星,它和母恆星之間的距離大約是木星和太陽距離的百分之一。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之前沒有人認為木星型的行星會以幾天的時間環繞母恆星一次!

美國的馬爾斯團隊很快在一週內確認這顆名為飛馬座51b的存在。在後續的幾年,馬爾斯和梅爾團隊互相競爭,分別找到許多類似的系外行星。這類行星因為離母恆星太近,表面溫度超過攝氏1000度,有別於太陽系寒冷的木星,稱之為熱木星(Hot Jupiters)。

而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在2015年所舉辦的幫系外行星取名的活動中,飛馬座51b被大眾投票取名為Dimidium,該字彙在拉丁文為「一半」,是取其質量僅木星一半之意。

系外行星其實普遍存在

梅爾和奎洛茲的團隊在2003年改進都卜勒位移的技術,將整套光譜儀放入一個低溫的真空箱裡,大輻度減低熱雜訊,都卜勒精準度達到每秒一公尺,隨後並發現許多小質量的系外行星。包括環繞紅矮星葛利斯581(Gliese 581)的數顆超級地球。紅矮星是質量較小的太陽,很容易受到行星的擾動。天文學家也利用該光譜儀,發現連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也就是4光年外的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都有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因此證實地球其實並不孤獨,梅爾團隊發現平均每兩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就擁有一顆行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