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大逃離》:到了西元1000年,當羅馬帝國體制逐漸消失之際,中國的霸權帝國傳統卻比以往更為堅實

文:沃特.席代爾(Walter Scheidel)

中國 分裂與延續

同樣在一○○○年,大逃帝國的霸過去曾被漢朝統治的離到羅馬領土,絕大部分都在宋真宗時期重獲統一。西元消失在歷經足以媲美羅馬帝國衰亡的年當嚴重騷亂之後,東亞的體制統卻國家形成逐漸走上與歐洲不同的道路。二世紀晚期與三世紀初期,逐漸之際中國東漢王朝長期的權帝衰敗,最終分裂成魏、國傳更為蜀、比往吳三國。堅實三世紀晚期,大逃帝國的霸晉朝再度建立帝國,離到羅馬但只是西元消失曇花一現。內部的年當權力鬥爭促使已經移居帝國境內的邊疆民族出兵干涉。三一○年代,體制統卻匈奴領導的聯軍攻陷洛陽與長安兩座都城,迫使晉室南遷。

往後則是延續數個世代的動盪與政治分裂。四世紀與五世紀初,又稱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國北部盤踞著一連串短命的征服政權。權力在匈奴、鮮卑、拓跋部與氐這幾個邊陲胡族群體的軍事同盟間不斷易手。雖然後趙與前秦分別在三二○至三四○年代與三七○至三八○年代初統一大部分華北地區,但也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

在這段混亂動盪的時代背後,還是可以看出一套普遍模式。中國北部的主要政權建立了二元統治,將草原或邊疆征服者與漢人區別開來。前者稱為「國人」,後者則是隸屬國人的繳稅臣民,有繳納穀物與服勞役的義務。草原胡族組成的騎兵有為領袖作戰的義務,他們是野戰軍的骨幹,漢人則在有事時被徵召擔任步兵或提供後勤支援。

人口逃亡等各類的人口耗損,導致土地荒蕪與勞動力缺乏。征服政權於是把重點放在掌握人口而非奪取土地上,將大量臣民強制遷往政權控制的核心地區,藉此確保人力。政權轉換可能導致人民要重新移居到新的中心。統治者對核心地區以外的人口,一般來說控制力較弱。

(中略)

歐洲分配土地給日耳曼戰士所造成的土地私有化,以及中國北部征服政權對徵稅與中央支付薪餉的強調,兩者的差異或許才是關鍵。而強調徵稅與中央支付薪餉的結果,使征服政權更專注於直接管理核心地區的人口,並掌握必要的手段來避免失控的地方分權。

生計與作戰的模式有助於解釋這些分流的優先性。以中國來說,騎兵的支配地位一方面促使軍事力量集中(因為騎兵集結容易,能將力量投射到整個華北平原),另一方面也建立了(胡族)騎兵與牧人和(在地)農民之間的社會區隔。兩個因素都促使中央能藉由定居臣民來提供薪餉。

在日耳曼的後繼國家中,軍事力量被分散出去,如此才能利用農地進行給養。即使八、九世紀之後武裝騎兵的重要性提升,但這項轉變卻是在地方主義日趨強化的環境下展開。對比之下,中國北部的騎兵不僅較為集中,數量也較多。生態是一大影響因素:鄰近大草原確保了馬匹的大量供應,有效使騎兵「普及化」。

最後,鄰近大草原也是一項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所沒有的因素。大草原不僅生產馬匹,也為已經在中國北部建立政權的征服群體帶來新的挑戰者:接下來將討論的拓跋部與柔然是最明顯的例子。這個持續的壓力加速了軍事能力的增長。我們在第五章提到,伊斯蘭世界的政治分裂,以及阿瓦爾人與馬扎爾人的後勤限制,使中世紀初剩餘的日耳曼國家免於相對激烈的競爭。歐洲因此不同於中國北部,得以在受到庇護的環境裡,容忍地方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而不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帝國重建

五到六世紀,中國北部中央集權的國家力量持續恢復。三八○年代,慕容部前燕的崩潰使鮮卑族拓跋部重新獲得獨立,並接收前燕絕大部分的領土。到了四三○年代晚期,拓跋部北魏王朝已經將領土擴展到整個中國北部。五世紀大部分的時間裡,北魏維持傳統的二元統治:由軍事駐軍控制各地人口,軍事駐軍絕大多數由拓跋部構成,又稱為「國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單位不僅允許匈奴,也允許漢人加入。然而,即使漢人可以入伍當兵或擔任輔助角色,他們也無法參與例行性的軍事活動:漢人僅能擔任行政職務而無法過問兵權。拓跋部絕大部分仍繼續過著放牧生活,顯示他們並不與中國農業人口混居。

這些農民是征服政權直接課稅的對象。如今已經證實當時存在著各種土地稅,從四二○年代之後,民政官員開始負責財政事務。中央國家的力量獲得加強,地方的自主性則遭到削弱。許多宗族領袖被迫交出他們的龐大社群,這些社群的人口可能多達數千戶。做為交換,拓跋部朝廷授予官方頭銜給這些塢堡首領,將他們吸收到正式的國家階級制度中。這個收編的過程遏止並反轉了原先與中央權力抗衡的地方化趨勢。

拓跋部的軍事能力非常仰賴北方草原的馬匹,而在拓跋部建國之時,北方草原也興起了柔然這個新草原同盟,柔然也開始與拓跋部進行交流。而兩個強權的持續衝突,則提供了中央集權的強大推力。拓跋部採取過去中華帝國常見的策略,沿著草原邊界駐紮軍隊。

一連串全面改革加快拓跋部建國的速度。四八○年代中葉,拓跋部北魏推動「均田制」,將土地分配給民戶來換取稅收與勞役。往後三個世紀,均田制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版本。土地依然屬於國有,藉此防止菁英階層兼併土地與農民。伴隨這項措施,國家也任命傑出的村民負責核實戶口登記與監督賦稅的徵收。登記密度的提升鞏固了中央的地位,確保中央取得人力與物資,也讓國家官員可以取得劃一的薪資。

四九○年代,北魏接著推動「漢化」,藉此化解征服階級與中國絕大多數人口之間的隔閡。這些措施包括把首都遷往過去漢朝的中心洛陽、鼓勵鮮卑族與漢族的菁英通婚、宮廷一律使用漢語與穿著漢服等,主要是針對菁英階層。這個擁抱漢文化的做法不僅承認既有的趨勢,也反映統治者尋求更大規模統一的渴望。州郡首長由漢人擔任,漢人也可充當民兵,而且一反過去分散駐兵的模式,將拓跋部軍隊集中駐防於中心與北部邊疆地帶。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