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琳
高中課本的讀馮第一男主角
高三上的時候,我會問問班上的諼客同學:學了這麼多作者,你們最想跟高中國文課本中,孟嘗哪一個古人交往啊?
天下第一等人,君魯范仲淹嗎?不是逆襲,他太無趣了(只想著天下)。個字
最瀟灑迷人的讀馮蘇東坡嗎?不是,他生活太苦了。諼客
苦哈哈的孟嘗杜甫,感情漂泊又揮霍的君魯李白,也都不是逆襲同學的菜。
唯一會讓學生考慮的個字例外,就是讀馮脾氣好,又有錢的諼客孟嘗君。
孟嘗君的孟嘗好,一來要感謝他自己,能從父親最討厭,想除掉的孩子,一步步化險為夷,成為父親爵位的繼承人:孟嘗君無論如何,不是個省油的燈。
二來要感謝他父親,齊國宗室大臣的背景可不僅僅是說來唬人,確實是有錢有勢,也讓孟嘗君「有錢就能任性」。
三來要感謝的,就他身邊的食客,馮諼——若沒有馮諼一開始的予取予求,沒有馮諼的「矯詐君命」,怎麼能襯托出孟嘗君的有錢脾氣好呢?
如果說,孟嘗君的故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
- 被排擠時也要奮力向上爬
- 與其揮霍家產當俠客,不如多養些食客(李白表示.............)
- 脾氣好一點,人緣跟著來
說完了〈馮諼客孟嘗君〉的孟嘗君,該談談另一個主角:馮諼。
搶戲的第二男主角
如果孟嘗君是高中課本的最佳男主角,那麼馮諼可能就是不小心更搶戲的第二男主。這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一部偶像劇《下一站,幸福》,裡面的第一男主角(吳建豪)是多金的富家公子,第二男主是由吳慷仁是演的貧窮小子花拓也:當時吳慷仁很搶戲啊,現在更是紅透半邊天。
馮諼為什麼搶戲呢?因為它完成了魯蛇的逆襲!
一開始,他就是個作客在孟嘗君門下的魯蛇,但後來卻逆襲成功,比孟嘗君更搶戲。他靠的只是一個字?他的所作所為,對現在的我們,又有什麼啟示?
啟示一:隱藏與露出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馮諼因為家裡窮,所以到孟嘗君門下當食客,希望餬口飯吃。面試的時候,馮諼明白的告訴孟嘗君:我沒有嗜好,也沒有專長。
就這樣,好客的孟嘗君雖然讓馮諼成為門下食客,但卻給他最普通的待遇,馮諼也樂得清閒,沒事就靠在門上唱歌,活像無賴。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
有天,在薛地放高利貸的孟嘗君(薛,是孟嘗君的封地),要找門下食客去收債。
收債,等於是要把別人放在口袋裡的錢掏出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此時馮諼卻舉起了手,說:「我願意」。
接著,馮諼開始嶄露出他的才能。他為孟嘗君得到了薛地人民的擁戴;他替孟嘗君鞏固了政治上的地位,成為孟嘗君最信任的左右手。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
故事說到這裡,我會問學生,馮諼如何打造自己?這對你之後面試或求職有什麼啟發?
學生A:「老師,面試不能用這招啦~~」
學生B:「馮諼在最容易表現的時候不表現,但在有挑戰性的時候才表現,反差大容易被注意。」
A生和B生的回答,歸納出的觀點是:雖然面試時,不適合使用「客無能,客無好」的答辯;可是,平時默默累積,觀察形勢,然後在關鍵時刻表現自己,其實是有效的生存之道。
每次讀到馮諼這種「隱藏」自我的技巧,都會讓我想到自己第一年任教職時,內心想要表現自己,於是讓人覺得我什麼都會,下場就是很多很多的工作落到我頭上,我疲於奔命在五花八門的工作之間,對於自己最在乎的教學,反而沒能顧好。
讓自己擁有好實力,並且適度隱藏,並不是為了謙虛,一來是因為能夠在最想發揮的地方全心投入,不被太多其他事干擾;二來也是因為,「製造反差」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啟示二:行動與風險
上一段提到,馮諼幫孟嘗君得到薛地人民的擁戴;替孟嘗君鞏固了政治上的地位,成為狡兔三窟的第一窟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幫孟嘗君收債的時候,先把欠債的人民集合起來,確認債款後,便一把火燒了債券。因為他覺得,孟嘗君可能需要這筆錢,但一個領導者,孟嘗君更需要的是「民心」。燒債券買來薛地人民對孟嘗君的感激,是一筆划算的生意。
馮諼這個奇招最後奏效了,一年後,孟嘗君雖被罷免相位,但他擁有薛地人民的愛戴作為東山再起的基礎。
這就是第一窟「焚券市義」。
接著,馮諼跑到魏國,告訴急於富國強兵魏惠王,只要重用孟嘗君,就能達成願望。魏惠王心動了,與此同時,罷免孟嘗君的齊湣王也緊張了,如果孟嘗君狹帶著超人氣跑到魏國,對齊國的安危也將帶來影響。所以齊湣王只好跟孟嘗君道歉,請他重回齊國當宰相。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這就是第二窟「挾外援以自重」。
孟嘗君重登相位後,馮諼要他趁著這個時機點(齊王得聽他的),要求把國家最重要的宗廟(總統府的概念),遷到薛地。國家重鎮遷到薛地,同時也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這就是第三窟「立廟於薛」。
以往我講這三窟,很喜歡用「愛情三計」連結。如果今天A想要擄獲B的心,首先他(她)要從B身邊的朋友下手,收買民心,提高他(她)在B心中的地位,這就是第一計。
接著,他(她 )要設法形塑自己人氣很旺的真(假)相。例如,A假裝跟C走得很近,感覺很親密,製造B的緊張感,這就是第二計。
最後,當B對A表白,A可以要求要公開在臉書,或是見對方的朋友等等,確立自己正牌情人的地位。
不過後來上〈馮諼客孟嘗君〉,我加入了另一個概念:風險。
馮諼的三窟,因為成功而被傳頌,但這也陷入了以成敗論英雄的誤區。其實馮諼這些做法,都有風險。
我讓學生討論這幾件事情的用意、挑戰、風險,以及他們最後的決策。
從同學的討論來看,最嚴重的風險,可能是馮諼被驅逐,也有可能是孟嘗君惹來殺身之禍。
原以為學生找出風險後,會對馮諼的做法有所質疑,但他們認為,只要評估的結果,成功的效益大於失敗的風險,就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