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陪伴教養學》:父母溺愛的羽翼之下,造就失能、毫無擔當的下一代

文:崔椿琦

不要以愛為名剝奪孩子成長的陪伴權利

不想讓關愛變溺愛,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教養愛絕對不是學父下代包辦孩子的一切,你要想得比他更遠,母溺不能只看眼前,羽翼他才有學習和成長的下造失機會。

愛子女是無擔父母親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不需要思考,陪伴也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教養如何關愛但不溺愛,學父下代養育出心智健康成熟的母溺子女,卻是羽翼為人父母必須修習的重要課題。每隔一段時間報紙上便會出現諸如此類的下造失社會新聞:已成年的年輕人酒駕撞傷人(或無故打傷人),父母忙不迭地出來道歉並喊冤,無擔說自己的陪伴孩子絕對不是故意。

我記得報紙還刊登過這樣的事件:一個社會新鮮人在職場做得不開心想離職,神隱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後竟由父母代勞向任職公司提辭呈。這些父母的共通點就是溺愛孩子,時時刻刻將孩子置於自認為的保護羽翼之下,結果造就了一群失能、毫無擔當、無法為自己負責任的成年人,相當令人遺憾。

關愛但不溺愛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溺」的意思是「淹沒、沒於水中」、「陷於絕境中」以及「沉迷無節制」。溺再加一個「愛」,表示這種愛是沒有節制的愛,是會淹沒對方,使對方陷於絕境之中的愛。愛原本是美好的、偉大的、無私的,可一旦變成「溺愛」,一切全變調了。

我經常接觸到溺愛孩子的家長,最常見的類型是,來接小孩下課的時候,一見面立刻摟著孩子噓寒問暖,滿口「累不累」、「開不開心」,深怕孩子不高興;另一類家長,所有事情都搶著替孩子做好做滿,只差沒幫孩子寫功課;我稱之為「剝奪孩子成長的恩典」。

還有一種家長,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反應都很劇烈,總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被欺負,譬如老師說話聲音大一些就是霸凌他的孩子,而且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表面上看來,這些家長對孩子的照顧鉅細靡遺,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免於來自外界的所有傷害;可惜他們已經越過關愛的界線,變成了無止境的溺愛。從事教育工作這麼多年,我發現太過關注孩子情緒的家長,很容易失去分寸的拿捏,一不小心就從關愛變溺愛。

問孩子「學校好不好玩」、「今天上課開不開心」或「喜不喜歡老師」,都屬於情緒型的問題,出發點是溺愛非關愛。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怎麼會好玩?不開心或不喜歡老師,難道就可以不上課?按照這些父母的邏輯推論,孩子長大以後,不開心或不喜歡老闆也可以不上班、不工作嗎?

令人比較擔憂的是,這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以溺愛的方式教育孩子。過度保護是一種溺愛的表現,給沒有自主能力和分辨能力的孩子太多選擇權也是,無法忍受孩子不開心,無法對孩子說不,毫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更是重度溺愛。這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助益,還深深地傷害了孩子;以為是愛孩子,其實害了他。父母在孩子面前萬事OK,將來孩子就萬事不OK。愛之適足以害之,所謂的慣寶寶就是這樣教出來的。

我常告訴同仁和家長,我們的說話很重要,因為一個人的說話會決定他往哪個方向去。改變了說話的內容、說話的方式,人的思維也會跟著改變。

所以我們會建議家長,若想避免自己的關愛變成溺愛,從問孩子的問題改變起,也就是問他客觀的、實質性的東西,不要聚焦在他的主觀情緒。小孩鬧情緒,無非是沒順他的心意、或願望沒獲得滿足,譬如他想玩樂不上學,不想吃青菜等等。

假使你問了卻無法幫他達成,還不如不問。老師今天教了什麼?有什麼家庭作業?這些都是具有啟發性的好問題,能夠引導孩子很務實地思考,並給出確切的回答。同時,還能讓孩子再一次回想上課的情形,不至於放學便把所有東西拋諸腦後。

不要怕孩子遭受挫敗

關愛和溺愛只一字之差,教養出來的孩子卻是天壤之別。和溺愛不同,關愛有如樹木茁壯所需的養分,是有原則,有是非方圓,對孩子有益的,能夠被內化成自身堅強的力量,令他不懼怕成長路上的各種挑戰。被溺愛的孩子,恰巧相反,是溫室裡弱不禁風的花,禁不起室外的日曬雨淋,連路邊的小草都比他強韌。長期被溺愛的孩子,總有一天會變成是非不分、以自我為中心、逃避責任的懦弱之人。

我曾看過一則貼文,很貼切地詮釋了關愛與溺愛的不同。該貼文的大意是,溺愛型的家長習慣無微不至地照護孩子,天氣一發生變化,會親自動手為孩子增減衣物。他們往往不覺得自己溺愛,認為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子女。

「孩子還小,不懂」是他們常掛嘴邊的話,因此很少關注孩子的能力是否透過學習獲得成長。懂得用正確方式關愛子女的父母,會教孩子釣魚而不是直接給他一條魚,讓孩子經由各種練習,學會自己處理問題。天氣變冷,他們會要求孩子自己視狀況多穿衣服,不會拿著衣服追著孩子跑。他們帶孩子打疫苗,增進孩子的抵抗能力,但不會打造一間無菌室,讓孩子躲避其中。

家長應該注意哪些點,才不會過度關愛或溺愛孩子?除了避免聚焦在他的情緒,身為大人還要比他想得更遠,不能只看眼前。父母必須鄭重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孩子的成長有助益嗎?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嗎?或者,他只是對父母予取予求?

還有一點很容易被家長忽略:對於自己制定的規則無法徹底執行。這其實是很隱形的溺愛。譬如,明明規定孩子最晚10點半該上床睡覺,卻一時心軟讓他玩到11點。長久以往,所有的規矩都將形同虛設,什麼事都可以討價還價,非常不利於日後的管教。

真正關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鼓勵,是支持,但不縱容。就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也會請孩子在一旁觀看,並灌輸他各種相關知識,讓他能夠從中獲得正確的觀念,也就是我常講的示範和說明。日後再遭遇類似情況,孩子便能靠自己處理,不用凡事倚靠父母伸出援手。否則,只會養出靠爸族和媽寶。

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皆有他應該面對和學習的事物。毋須害怕他們失敗,因為每一次失敗的背後,代表的都是成長的契機。家長因溺愛包辦一切,等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小鳥振翅學飛的畫面看起來好危險、好無助,但如果不經歷這樣的辛苦,雛鳥的翅膀肌肉便得不到該有的鍛鍊,將來永遠無法翱翔天際。被溺愛的孩子,正如同空有一雙翅膀卻飛不起來的鳥。

書籍介紹

《陪伴教養學:校長媽媽教你如何培養會思考、負責又自律的小孩》,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崔椿琦

父母要讓自己成為好樹,關注與陪伴孩子,讓他成為好果子,這是為人父母能為孩子做到最棒的事。孩子要富養也要窮養,要引導而非指導,要約束而不控制,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養成好觀念與正確態度,成長為負責、惜物感恩、獨立思考與判斷、自律的獨立個體。

父母應該看到孩子的長處和他的缺乏,在他還不知道方向的時候,陪著他去探索。作者認為孩子每天到學校上課,不僅是課業,更重要的是滲入日常點滴中的生活教育及培養良好的人格。所以即使是英語學院,在每個學生入學前,她都會與家長深度懇談,取得共識,除了英文學習之外,在生活中傳遞正確的觀念與態度,讓孩子從小建立負責任的態度。

本書便是她落實生活與品格教養理念,記錄跟孩子相處、以及和眾多家長溝通的經驗,希望能讓更多的父母與教育者不再將分數和知識學習放在第一位,而能把陪伴孩子的重點放在生活教育和品格教育上,奠定孩子正確的人生觀。

BUE035陪伴教養學_立體書Photo Credit: 商周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