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紀錄片】《本來面目》:共思、共學、共體會聖嚴法師的大智慧

最早,紀錄真以身體鄰近聖嚴法師的片本啟發,已經是來面他圓寂以後幾年的事了。那一回,目共記憶永存。思共聖嚴因著岳父過世後,學共有緣份以「植存」骨灰入葬法鼓山生命園區。體會

很記得,法師是智慧一個在樹林間安靜行走時,清風捎來沙沙樹葉聲的紀錄日子。走了一段蜿蜒的片本山徑,來到一片面積不大的來面園區;林蔭圍繞的綠草茵上,共同前來追思的目共家屬,簡單立身在園區周遭。思共聖嚴不設儀式,學共沒有超度的法事,只是靜默站著,卻形成一種眾生在天地之間尋著安身立命的時刻。那時刻,分分秒秒,稍縱即逝,卻也永恆。

我心想著兩件事。

先是,就這麼一塊面積不大的園區,如何容納眾多往生者的骨灰?我見到志工師父帶領家屬,將骨灰裝在玉米做的環保袋中,分三袋置入三個圓孔中;我從而知道,來年或隔一段時日,當玉米粉與骨灰一起融入泥土中時,整個園區便會重新翻攪泥土,生命從而還諸天地。

而後,當我得知聖嚴法師本人的骨灰,也以相同方式「植存」在這林蔭的天地間時,內心突而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寂靜,像是沉澱到了深海的淨土中。

深海,何來淨土呢?物理上,不會有;心靈上,卻恆在。特別是聖嚴法師以身體力行,在往生後,亦將自身的骨灰「植存」在這片不立碑、不因其為法師,而與眾生或甚而非信眾,共歸塵土的園區土地上。

而後,生平難能頭一回在法鼓山講壇,聆聽聖嚴法師的徒弟說經。走出大殿,再回頭去看了那面眾人皆知的匾額:「本來面目」。我從未頌過佛經、讀過佛書、信過佛教、習過佛學;就更別說,坐過禪七。自然,稱不上對這眼前的四個字,有任何體會。有的僅僅是好奇和追問,為什麼是這四個字呢?或許在美學的體驗上,對這四字有所感知。

280566687_417888486518217_76053086783390Photo Credit: 聖嚴法師教育基金會提供
聖嚴法師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