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汪正翔《旁觀的方式》:拍攝時間只有十分鐘的「唐鳳攝影大賽」

文:汪正翔

如何拍攝一個人

「思考並不抽象,汪正它甚至像肉體的翔旁活動。但(拍攝)這類事情(思考)的式分鐘鳳攝危險在於,它變成一種修辭的拍攝形式。」

——傑夫.代爾(GeoffDyer)《持續進行的時間賽瞬間》(TheOngoingMoment

我記得有一次我要到唐鳳辦公室拍攝唐鳳,我聽到拍攝時間只有十分鐘心中不驚,汪正畢竟我拍照算很快的翔旁;聽到要在攝影師的天敵「辦公室」拍我也不驚,因為之前已經有很多經驗;但是式分鐘鳳攝想到好多攝影師拍過唐鳳,然後都拍得那麼時尚那麼美,拍攝簡直像是時間賽一場唐鳳攝影大賽,我頓時充滿了壓力,汪正暗想如果按照傳統的翔旁拍法,沒有棚、式分鐘鳳攝沒有妝髮與時間的拍攝情況下,我鐵定玩不過他們。時間賽

那怎麼辦?好在我有無限投影大招。這招就是將攝影機對著被拍的人,然後把影像傳回投影機,然後再即時傳到拍照的人臉上,一瞬之間唐鳳的臉上出現了無數的唐鳳。我自己覺得滿切合唐鳳這次的專訪,他在訪談當中提到他很樂見大家以他的形象進行二創,所以唐鳳其實某種意義上是複數的,具有多重的樣貌。更重要的是,網路時代的我們其實早就脫離了那個物理的單一形象,我們在不同帳號之間切換,就像是擁有不同的臉一樣。

採訪形象照的出現

當我回想起這段拍攝經驗,我開始意識到我所從事的採訪攝影,或許是一種特殊的攝影形態。事實上,台灣採訪攝影近幾年確實有個變化。採訪攝影一開始真的只是採訪現場的攝影,在五、六年前的時候,我記得有幾家媒體開始拍攝採訪現場的照片,然後大家覺得很有趣,因為這種方式把觀看的人從一個看起來比較遠離自身的議題拉回到了現場,談話的人還是在關注那些他們關注的事,但同時我們從畫面之中看到他們也是日常空間中的一個人,那自然會產生一種親近感,這其實就是日後「花絮」的前身。

但是如同藝術史上每一次的進展,忽然有一兩個天才,在採訪現場也拍出了很類似於形象照的照片,但又不是形象照。這個效果在當時看來簡直太驚人了,對於攝影師而言則是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有了現場的氣氛,可是另一方面照片又更加的藝術化。

譬如台灣攝影師陳昭旨,她為OKAPI所拍攝的採訪照,就完全超越了側拍的模樣,變成了一種非常有生活感的形象照。從這個時候開始,採訪攝影就慢慢地朝向形象而非現場記錄的方向走去,而紀錄照則獨自發展成花絮。相同的發展其實在報導攝影也存在,很多報導現在為了因應新媒體的形式,愈來愈趨向於意象的營造,而不是資訊的承載,但是相較起來,報導攝影的紀錄性格還是強得多。

這裡我們要區分一下三種照片:一、側拍(活動紀錄、訪談側拍)。二、宣傳形象照(定裝照、婚紗照、宣傳照)。三、採訪形象照。前兩種很好理解,因為已經存在很久,大家都知道是指什麼。近幾年出現的採訪形象照,則是 一種在採訪現場拍攝的形象照。它的目的主要是為一篇採訪搭配主視覺。因此視覺上必須比較顯眼,形式上也會比側拍更正式。但是相比於傳統的形象照,採訪形象照仍然試圖保留一些「現場」的元素。

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說明採訪形象照的地點、服裝與燈光的特殊性。因為它是搭配採訪的,所以地點是以報導邏輯來設想,可以是跟主題搭配,也可以是咖啡店,比較少會是跟採訪比較無關的棚內。服裝理論上也可以搭配採訪主題,但是因為受訪的情境也很重要,所以如果太過於遠離受訪的感覺,譬如穿著很正式的禮服或是宣傳服,好像又沒有那個採訪的感覺。所以結果就是,穿採訪會穿的服裝就好。

燈光方面,同樣的,太過於人工的燈光會遠離「現場」,所以棚內或是燈光太漂亮的咖啡廳都不適合。但是太過於報導的燈光,譬如傳統雜誌那種閃燈側打的形式,又會太像是報導。理想上,應該是保有現場光線的同時,稍微風格化一點。關於人物的動 作,如果是側拍,攝影師通常就會捕捉一些講話的手勢,如果是宣傳形象照,那就會呈現一種具有展演性質的姿態,譬如扭動、甩頭,而與採訪無關。採訪形象照通常會避免這兩種情況,讓人看起來稍微趨於中性。

採訪形象照的困難

這樣講起來,採訪形象照其實沒什麼太嚴格的要求,許多時候都是根據現場狀況即興發揮,但是它困難的地方也在這裡,相比於時尚界有整套的妝髮與道具,採訪者的形象照一切視覺元素都要在現場自己生出,而能夠構思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半個小時。每次看到商業攝影有美術設計師的協助,我都感到無比羨慕。

第二個難關是被拍攝的人常常沒有被拍的經驗,就算是那些很帥很美不輸明星的受訪者,因為緊張,照起來也會有點怪,而一張照片的成敗常常就取決於那一兩個自然的表情。在時尚產業這一半是model的責任,但是在採訪攝影這全部得靠攝影師。

第三個難關是光線,採訪攝影有打光也有不打光。打光的時候很容易跟場景出現衝突,因為採訪現場不像攝影棚。不打光的時候場景又很容易看起來平凡。於是攝影師就要努力觀察,在有限的構圖範圍與光源下,找出一個平凡但是又不平凡的光。

而最大最大的困難在於,我要在一張照片當中「象徵」這個人、這個人的作品,以及加入某種能快速吸睛的元素。這背後有一種整體論,某種圖像/個人/作品/理念的象徵系統。採訪攝影不只是為了呈現衣服或是model明星氣質這樣的目的,雖然要達到也很困難,但是那是「一個」目標。而採 訪攝影的狀況是,我們期待從照片之中看出一個人的類型及其光輝,讓人感受到這個人,同時與他的作品產生聯想。於是這裡出現三個目標:類型的人、日常的人,與作品的意象。好的採訪照就是讓這三者成為一體。

觀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