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安全至下」的《命懸2000呎》死亡影像

在高中唸生物科的安全時候,老師曾經在課堂上播放三級電影《死亡真諦之睇佢點死》,至下收錄了世界各地真實的懸呎死亡錄像,包括一些如走鋼索失手跌死的死亡場面。老師解釋,影像讓學生在生物課看這「紀錄片」,安全是至下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價值(其實片尾附上變性手術過程,真是懸呎生物科硬核教材)。我們這班同學當然是死亡帶著好奇又刺激的心態來看這影片,想不到這種影片今天大行其道。影像

今天,安全極限運動和社交媒體結合,至下網上有大量真人危險動作的懸呎影像,從飛躍天台邊緣的死亡Parkour到疾走列車車頂的Train surfing,越危險越受歡迎。影像即使由此造成的傷亡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包括香港),卻沒有形成阻嚇,反而成為另一種賣點,發生意外的影像成為了這類影片的分支,跌落地更要拿返揸金沙。《命懸2000呎》(Fall)回應了這種現象,主角之一攀上極高之處,做出驚險動作,作為其網絡頻道的賣點,結果身陷險境。

Screenshot_2022-09-26_at_3_50_30_PM圖片來源:電影《命懸2000呎》海報

(以下文容含有少量劇透)

《命懸2000呎》其實是個回歸保守意識的德育故事:對女主角Becky不忠誠的丈夫Dan和好友Hunter都象徵過度的慾望,所以後兩者都在劇情中受到懲罰。Hunter和Becky的人物設定仍是荷里活驚慄恐怖類型中「壞女孩 vs 好女孩」的傳統劃分:金髮、性感、張揚的Hunter是「壞女孩」,黑/棕髮、克制的Becky是「好女孩」,而作為「好女孩」的主角最後才能逃出生天。但這種守舊的觀念其實早有同類電影拆解過,例如2012年的《屍營旅舍》(The Cabin In The Woods)就是對恐怖電影公式的自我顛覆。

這種二分法是任意而僵化的,Becky和Hunter本來的分別其實沒那麼大:兩者都是挑戰極限的攀登好手,只是Becky因為意外喪夫而陷入抑鬱,Hunter則靠繼續冒險成為KOL。也可以說,這種簡單二分的角色設計削弱了複雜的人性。人性有內外正反不同的面向,在現實中更像是兩位女主角性格的結合。Becky代表人創傷、壓抑、低沉的一面,Hunter代表人主動、冒險、享樂的一面,兩者之間既有張力,又互相支持。兩種性格特質實為一體兩面這一點,在後段一個劇情轉折中得以揭露,而女主角須整合這些正反特性才能脫險。

Screenshot_2022-09-26_at_3_55_38_PM圖片來源:電影《命懸2000呎》劇照

Becky父親出場時被描寫為一個反面角色,似乎要把已婚的女兒當作小孩般監管,表現如跟蹤狂一般。後來觀眾才知道這是編劇欲揚先抑的手法:原來父親的擔憂是恰當的,新世代成年卻不成熟,魯莽的行徑往往傷害自己或連累他人——甚至在女兒擇偶這方面他的判斷都是正確的。結局的「團圓」是先後失去了丈夫和好友的女兒回歸父親的懷抱,在人際關係的變化上,彷彿從成年回到青春期,再回歸孩童狀態。

這種重新肯定父權的觀點,正正由那個矗立於沙漠中的電視塔所體現出來——甚至可以把「他」視為真正的「男主角」。這是一個屬於過去的、被廢棄的殘破之物,其剩餘價值是作為飛機的導引,以及被兩位下一代的女性挑戰,並透過社交媒體公告天下,轉化為另一種資本。結果新一代挑戰失敗,只能求存。電視塔作為一個圖騰,仍然屹立不倒,保持著導引的角色。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