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安徽“人发之乡”靠卖头发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

  11月6日,人发之乡安徽阜阳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村,安徽港集村号称是靠卖口创“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加工村”。

  11月5日,年出安徽港集村,汇亿在一个家庭式的美元作坊,地上散落着未经清理的人发之乡人发。两位女工在清理人发上的安徽杂质,将其处理成捆的靠卖口创人发。“别小看了剪掉的年出头发,在我们眼里那可是汇亿‘黑金’”,在港集运营一家发制品作坊的美元杨州说道,“一段超过一米的人发之乡原生辫子,那可是安徽按克来计算价钱,和黄金一样。靠卖口创”

  【收集】港集村一家工厂的仓库里,摆满了厂家收购的人发,这些成捆的人发都经过家庭小作坊的初步加工。 上世纪60年代起,世界发制品行业生产中心从日本转移到韩国,80年代又迁至我国山东,之后是河南、安徽等地。但在当地的村民口中,港集毛发产业发端于清朝,民国时开始兴盛。上世纪60年代,很多港集人到了十五六岁时,就开始跟着父辈走南闯北收购毛发。

  【消毒染色】港集村一家工厂内,去除杂质的人发在经过消毒后,会根据客户需求染上不同颜色,图为工人韦强在调试染色效果。以前,收购毛发时带的主要“装备”是一副扁担和两个货箱,货箱里面装着收货人从集镇上精心挑选的针线、发簪、糖果等日常生活用品。当他们遇到农家孩子或持家妇女拿着积攒下来的发辫、马尾时,就用带来的小物品和他们交换,然后再卖到外地商人的手中。

  人发在染色缸内完成染色后,需要工人用手将其从缸内运出。进入80年代后,港集及周边的村民开始大规模地收购动物毛发,如马尾和猪鬃等。到90年代后,受到河南许昌和山东青岛等地人发加工业的影响,太和县的毛发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如今,港集的人发加工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经过原料收集、清洗消毒、缝制烫染等多个生产流程,向世界各地出口。

  【漂洗】人发在漂染后,会残留药品,需要通过清洗三道才能进入烘干区。工厂通常用热气来加热水,在水温达到要求后,张奶奶(右)把热气阀关闭。

  【烘干】陈奶奶把烘干的人发直接抱起,随后把它们送往下一个加工区。

  【拉发、混色】烘干后进入整理毛发的“拉发”阶段。粗加工的发丝尾端较为整齐,通过在铁排梳上的多次梳理,可混合出自然的幅度和标准长度。“混色”也是经由这道工序完成,如通常的深棕色的假发就是由两种不同深浅的发丝混合而成,这样制作出来的假发色彩更为自然。

  【排发】一位女工在使用三连机来排发。排发的机器一般有三个机头和一个胶水盒,定量的发丝通过排发机可排成一条发帘,最后通过胶轮固定。

  【裁剪发帘】排好的发帘通常很长,为避免影响下一道定型工序的操作,一位女工将发帘裁剪成不超过定型铝管的长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