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軍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大疫又面交稿壓力,科技瀏覽去年至今的與藝X元宇宙樣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術仍什麼靈感。以下挑出幾個股市指標性事件。未停未來
從2020年初,下腳想像COVID-19疫情爆發,將帶影響全世界經濟發展;2020年中,給們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大疫SpaceX完成歷史上第一次由私營航太企業載人的太空飛行任務;2021年初,Mike Winkelman(又名 Beeple) 的科技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圖1】以NFT(Non-fungible token)形式出售,拍出六千九百萬美元[1];2021年末,與藝X元宇宙樣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把Facebook改為Meta以呼應發展元宇宙(metaverse)的術仍什麼決心。
若說股票是未停未來對於產業未來性的投資,我們終究無法經預測,下腳想像而未來則迷霧般時刻籠罩著人類生活。將帶希望能透過上述事件,發展出幾個對於未來的子題,來思考其對於藝術的影響是什麼?
去年疫病肆虐,而病毒本身就是電影產業熱衷的末日題材,末日似乎也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想像。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古代人對於未來的想像幾乎同等於末日,在各種墓葬、宗教作品中不難發現,看似是對於未來的想像,實則是對於來世的想像。
在這背後帶有的強大驅力,來源於個人的末日,也就是對死亡的畏懼。從大洪水、彗星撞地球、核戰爭、千禧年主義,甚至一直到宇宙終結的大撕裂、熱寂理論[2],這些末日題材永遠不會退流行。COVID-19成為我們這一代最接近末日的想像。
科技如此進步的今天,人類面臨的挑戰,不再來源於過去事件,而是未來的不確定。在大疫情時代後,共同構築起末日與未來的想像,這可能是今年出現許多關於未來性的討論或想像的原因之一。
關於科幻
國美館《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對於未來提出了有趣的觀點,如何去思考屬於亞洲的未來主義與亞洲科幻。高森信男也在〈亞洲未來主義:電影中的科技東方主義〉[3]一文中,清晰梳理了跟隨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一同起飛的科技發展,而形成的科技東方主義(Techno-Orientalism)。
在歐美新浪潮科幻運動後,現代日本無疑是賽博龐克文學影視化的參考對象。然而科技東方主義終存在於以西方為主體所建立起來的科幻文化之上,如同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異域幻想。
那到底要如何建構出屬於亞洲的科幻視角?文末所言,以《靈界迴路》作為案例,影片中的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安排,有別於西方線性時間,對於寮國信仰而言,時間不斷輪迴,生死相連。有些東西必須從自身文化開始看起,就像日本的賽博龐克作品《阿基拉》【圖2】誕生後,融入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超能力元素,這種跳脫理性框架的未知之物,或許正是突破硬科幻限制的重要核心。
關於太空
在雙年展的文獻及研究計畫中,開展出另外的子題〈252710:與月球的距離〉與北美館《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一同討論了美蘇冷戰時期太空競賽下的共同人類經驗。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覽中闡述,首次脫離地球,拉至宇宙的層級的視角,如何影響了美好生活與家園的想像,乃至於台灣現代主義藝術家。
有趣的是,展覽高明地連結太空與家屋,由冷戰意識形態打造出的場景,工藝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太空科技往往做為最新技術發明與應用的產業,其工藝性可能遠超任何領域。
工藝的特色在於把現存之物優化,或者拓展不同運用方式,如同晶片製作,工程師們不停挑戰物理極。SpaceX的出現,重新燃起在登陸月球後,下一波太空熱。
探究SpaceX發展史,就知道是對於製作工藝優化的過程。【圖3】馬斯克發下豪語的火星計畫若成真,在別的行星上,是否有機會打破後東方主義以降,在殖民主義中的西方與非西方的二元觀點?
關於去中心化
如同展覽中試圖重新書寫亞洲未來主義,重要的課題是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糾纏。這些在現實文化中無法撼動的權力結構,已在虛擬世界鬆動,區塊鏈技術提供去中心化的社會網路。建立在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NFT,也在今年大舉入侵了實體藝術市場。
像是EchoX為台北藝博在Decentraland上打造了虛擬展間,能夠直接購買數位作品。而光是Decentraland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分散式3D虛擬實境平台,上面的虛擬土地甚至高於美國曼哈頓的平均房價。
或是Banksy作品〈Mornos〉【圖4】在購買後被燒毀,緊接著被創建了代表其作品的NFT 。[4]比Banksy自己絞碎〈Girl With Balloon〉,還具市場挑戰性的部分是,這些高價到令人咋舌的NFT數位拍賣品,能否滿足人類對於真實物質的慾望還未可知。
機械複製時代以降,影像的洪流已氾濫成災,我認為現今NFT的出現,如同建起水壩,至少能夠減緩,或者能夠攔截過多的流量。透過難以竄改的代碼,讓我們終於能追溯一個數位影像的來源。
關於元宇宙
跟科學比起來,哲學對於影像顯得十分不友善,而且悲劇之處是哲學無法掌握影像的話語權。雖著科技發展,影像已然滲透到現代人的方方面面。跟隨著影像洪流,最終會流向何處?我想就是元宇宙,現實與虛擬無法區分超真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