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基隆十足「悲情城市」形象,不是遊憩之地,但這幾年我卻開始流連忘返

文:果子離

1

多年來,基隆幾年若問我台灣最不喜歡的足悲之地城市,我毫不猶豫回答,情城卻開是市形始流基隆。狹窄的遊憩街道,人車爭道,但這文化氣息微薄,連忘何況多雨,基隆幾年陰陰暗暗,足悲之地十足「悲情城市」形象。情城卻開

很少去基隆。市形始流不是遊憩遊憩之地。幾年前起卻流連忘返。但這

不,連忘不是基隆幾年市區,對市容陰暗的印象並未好轉,獨行或共遊只往有水的地方走,和平島、八斗子、海科館、老鷹盤旋基隆港,成為我的漫遊地。

往海邊走,依循「鄉村包圍城市」的概念,對基隆,加了一點點印象分數,漸漸對基隆產生好奇,會不會寃枉了這座雨都?會不會有什麼錯過了?而城市的黯淡形象從何而來?

這幾年,林右昌市長任內為基隆帶來新風貌,令人驚嘆相看,更引我好奇。

因此當小歐《正好住基隆》出版,便買來一讀,想從在地人眼中找到答案。

2

不是我外地人的偏見,在地者對基隆印象也不好,小歐說,此城多雨,國中時期學校每天檢查學生有無帶傘,市容街道狹窄,「山坡和階梯很多」、「觀光區都很陰森」。她在台北讀書,覺得基隆是台北的海邊,是邊緣地帶,基隆只用來睡覺,工作娛樂都在台北。她對基隆態度冷漠,直到日本四國徒步遍路旅行回來,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思考如何與生活的土地相處,遂以走路的方式重新認識基隆。

對,認識基隆、逛遊基隆要用走的,基隆被山、海、港包夾,腹地不大,可行路線被山海限制,狹窄不利車行,卻適合徒步,其缺點也正好是優點,或說是特色。於是小歐設計出五公里的步行行程。基隆有不少五公里內的好風景,市街、公路、山、海混搭,而組合成繁華港都風、日式河畔風、巷弄文青風、海港工業風、山林健行風、濱海豔陽風、漁港復古風等路線,沿途風景多變化而不單調。

3

因為對故鄉印象翻轉是在四國遍路後,或說生命啟悟是在四國遍路後,因此基隆一書特闢一章,敘述四國遍路。這趟參拜朝聖之旅,小歐詳述於多年前出版的《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一書。

2009年,四國遍路,參拜日本四國地區八十八處與空海大師相關的佛寺,一千兩百公里,小歐走了四十六天,沉澱自我,自我追尋的過程,讓她回國後念念不忘,所謂四國病。有一天忽然想起,似乎不怎麼認識自己的故鄉,而有走路親近基隆之旅。

4

這幾年走來走去,大致循依山傍水的概念,沒想過主題套餐。看了小歐的書以後,才聽說主題路線這種事情。我若有路線,應是濱海豔陽風,未來但願增添巷弄文青風,重點不在文青,而在巷弄。巷弄路線較有機會親近市區,而基隆市區正是我長年以來對基隆觀感不佳的主因。

有些人對基隆市區的第一印象,或說走入基隆市區的主要動力,可能是廟口夜市吧。我對廟口夜市一點興趣都沒有,若駐足在人擠人的火車站前一帶,無非是為了港口看鷹。自從看了紀錄片《老鷹想飛》之後,又買了幾本相關書籍,特別喜歡老鷹這種猛禽,在港口看翔鷹飛姿,百看不厭。

5

《正好住基隆》有一段描繪很傳神:「在基隆許多地方,路是有盡頭的,不是被山擋住、就是會掉到海裡。」

山海包夾的地形限制了城鎮的發展,基隆這座海港山城面臨人口稀少、外流及老化的窘境。若問基隆形象如何翻轉?如何增加人口?如何吸引更多遊客?除了都市更新等硬體建設,還有什麼撇步?

我的個人答案,在作家包子逸一篇文章之中。這篇〈《悲情城市》:雨港基隆的真實與虛幻〉明白示意,儘管基隆其貌不揚,但她很喜歡,因為「很有故事性」。

故事性是什麼?她舉例,以二二八事件的基隆為背景,除了《悲情城市》(1989),另有台灣第一部虛擬愛情AVG電玩遊戲《雨港基隆》(2014),而《悲情城市》副導張作驥的名作《黑暗之光》(1999)也以基隆為場景。

因此,包子逸說道:「基隆的歷史本身就是濃縮的台灣史,煙雨朦朧的港都特色,更增添了現成的戲劇張力。」

《悲情城市》帶動九份的觀光熱潮,至今不衰,但場景相對重要的基隆卻未因此得利。或許一些傳說與象徵也可讓基隆成為有故事的地方,就像古蹟,可能只是一棟普通房子,卻因為歷史,因為故事,而變成視覺焦點和關注對象。

基隆,如果多一點人文景象,增添一些歷史散步的風情,也許給人的印象就不一樣了吧。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用藝術行動服務基隆:城市博覽會之後,海港青年的地方扎根該如何持續?
  • 走入基隆「永晝海濱美術館」,閱讀那些漁港人們的日常故事
  • 基隆港市合一的願景在哪?從廟口到城市文化與區域發展戰略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