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發現銫: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殘留,黑潮核彈核電超過福島千倍
(中央社)中山大學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發現,發現放射福島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在黑潮深水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年前能會超過福島核電廠事故釋出量千倍,美俄且可能在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試爆射異人類捕食恐受影響。殘留超過廠事常
國立中山大學昨(3)日新聞稿指出,性銫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近日獲選成為1962年成立的故千國人「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台灣歷來僅5人入選,倍原陳鎮東可謂台灣海洋科學領域第一人,無輻近期關於黑潮放射性物質的影響研究更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刊登。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釋放了大量放射性元素「銫」,發現放射福島陳鎮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年前能會台灣大學、美俄台灣海洋大學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自2018年開始,即採樣調查台灣周遭海域的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
陳鎮東研究團隊發現,黑潮200到400公尺深處有最強的銫137輸送量,且是2016至2018年福島地區每年釋出到海洋的1000倍。
陳鎮東指出,福島及核爆會產生放射性銫134與銫137,目前半衰期較短的銫134已經偵測不到,而半衰期約30.2年的銫137,含量均低於原子能委員會之紀錄基準值,並不對人體造成危害。
團隊究其來源,發現黑潮輸送的大量銫137,並非10餘年前的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件,多數來自於60年前、1958年至1962年間,早已被眾人遺忘的美俄密集核彈試爆歷史。
陳鎮東說明,福島事件後釋放銫134及銫137多年來透過從大氣和陸地輸入太平洋,絕大部分順洋流往東流向美國,部分經西北太平洋海水循環進入黑潮抵達台灣,再經台灣東岸向北流回日本。雖然福島釋放的物質確實會流到台灣附近,但台灣觀測到的銫,不見得都是福島釋放的,很大部分是過去核彈試爆殘留物質。
團隊也推測,台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海洋深水會在此處湧升到東海表面,銫137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進而被人類從事海洋漁業如養殖、捕撈時利用,恐影響人類。
針對日本擬於明年春天排放福島含氚廢水,陳鎮東也藉這篇研究指出,核彈試爆過程,原子彈會釋放銫137,而氫彈會釋放氚,台灣附近量測到的氚也可能是過去核彈試爆所留下。

原能會:無輻射異常、不影響國人
(中央社)有研究指出60年前美俄核試爆,在黑潮深水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原能會昨天強調,調查顯示台灣周邊海域放射性銫活度遠低於法定基準,並無輻射異常現象,也對國人無影響。
中山大學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發現,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在黑潮深水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超過福島核電廠事故釋出量千倍,且可能在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人類捕食恐受影響。
原能會發布新聞說明,目前國際間已無核子武器試爆,海洋中人工放射性物質已相當微量,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周邊海域海水及海生物的放射性銫活度,均遠低於「環境輻射監測規範」紀錄基準,並無輻射異常現象。
原能會強調,對於媒體報導稱海洋深水放射性銫會湧升至表層水處,可能被藻類、海洋生物吸收後影響人類一事,因目前並無輻射異常事故,對國人並無影響。
原能會說明,輻射偵測中心在2018年至2021年,委託中山大學協助執行台灣海域環境輻射背景調查,協助海水、沉積物、岩心等樣品取樣及數據分析等工作。
原能會指出,根據歷年海域輻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周遭海域中放射性銫,在黑潮200到400公尺深處,有較強輸送量,會於台灣東北角湧升至東海表面,此發現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此外,為因應未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海洋,原能會表示已規劃海域監測計畫,將持續監控台灣周邊海域環境輻射變化。
新聞來源
- 黑潮發現銫 研究: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殘留超過福島千倍(中央社)
- 黑潮發現放射性銫 原能會:無輻射異常、不影響國人(中央社)
延伸閱讀
- 福島食物吃了會致癌?拒吃福島食物就不會吃進輻射嗎?|又!賈芯文S1EP13
- 福島核災十年特別報導
- 專家解析:「輻射污染的食品」與「輻照食品」有什麼不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