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RKHAM HEID
譯:許睿洋
如果你吃飯後常常感到疲倦,食物這不過是昏迷何會你和大多數人──或是說多數生物──都有的共通點。研究人員在昆蟲、學為蛇類、飯氣蠕蟲和老鼠等生物身上也發現了「餐後嗜睡」(postprandial sleepiness,攻心又稱「食物昏迷」,食物food coma)的昏迷何會證據。
佛羅里達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神經科學助理教授William Ja在研究餐後嗜睡現象後說道:「這個行為(指餐後嗜睡)能在多種物種間保存下來,學為表示它對身體某個部份而言一定非常重要。飯氣」
部分專家假設動物(包含人類)體內都建有能讓他們在飢餓時保持清醒與警覺的攻心「警醒訊號」(vigilance signal),這樣的食物訊號有助他們定位並取得食物。而一旦動物(或人類)吃飽以後,昏迷何會「警醒訊號」便會消失而由疲勞感取代。學為
有些學者則推論,飯氣血液循環的攻心改變應能解釋為什麼人類會在餐後產生嗜睡感。日本杏林大學(Kyorin University)衛生科學教授岸野智則博士(Dr. Tomonori Kishino)表示,人類在飯後流入小腸的血量會「急遽上升」。當血液為了促成消化作用而湧入腸道,大腦的血流量便會相應下降,進而產生嗜睡的感覺。
過去有些以此為假設的研究發現,人類在餐後的大腦血流量其實不會改變。然而,岸野智則博士近期的研究卻發現到,對於跳過早餐的人而言,他們在午餐後會有一項大腦血流量指標有所下降。他說道:「跳過早餐而直接吃午餐的人可能會對身體造成重大的負擔,因為體內的血流有了更大的改變。」這可能是產生嗜睡感的原因。
儘管科學家仍在釐清造成「食物昏迷」的確切原因,但他們已鎖定了幾項可能引發餐後疲憊感的因素進行研究。
吃大餐或許是導因之一。William Ja助理教授針對果蠅的研究指出,食物份量的多寡是餐後嗜睡的「強大驅動力」,食物中含有的鹽分或蛋白質多寡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究竟為什麼呢?他表示,學界長久以來認為睡眠某種程度能幫助消化。他另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也是針對果蠅)也發現,睡覺會改變昆蟲吸收蛋白質等巨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的方式。他補充道:「這也支持了餐後嗜睡會影響腸道對營養素吸收的想法。」
William Ja助理教授很快指出,他的研究可能無法用以解釋人類。但他的部分研究結果,仍與近期許多關於人類的研究相吻合──例如某些食物會比其他食物更容易使人產生疲累感。
2018年一項針對貨車司機的小型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中富含蔬菜和脂肪類食物(如橄欖油和乳製品等)的受試者,會比攝取大量加工肉類、速食與氣泡飲料的西方飲食習慣奉行者,經歷較少的餐後嗜睡。巴西聖保羅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也是該研究作者之一的克洛蒂亞.莫蓮娜(Claudia Moreno)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的飲食習慣會讓人們的一天產生較少的嗜睡感。」這與過去許多研究指向相同的結論,認為攝取大量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因干擾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而引發嗜睡感。
同時,2018年另一項研究發現,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不僅會造成嗜睡感,更會使人體某些發炎指標上升,對受肥胖問題困擾的成人尤其如此。但對於特定食物及它們對餐後嗜睡的影響之關聯,目前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與矛盾之處。William Ja助理教授表示,「在某些人體研究中能發現彼此確實存在關聯,但卻也有些顯示兩者之間其實無關。」
他認為,他的果蠅研究,能有助解釋為什麼許多針對人類的餐後嗜睡研究總是無定論。「我們能夠從果蠅身上看到效果是因為我們使用了上百隻果蠅及上千份餐點,但若要將這樣的數量複製在人類上顯然太過困難,也更加昂貴。」
William Ja助理教授說道,如果你想要避免餐後嗜睡,最好的建議就是「吃少一點」。這樣的策略對午餐尤為有效。人體的生理時鐘在下午時本來就會使人昏昏欲睡,所以如果你又是習慣在午餐吃很多的人,你可能會遭到雙倍睡意的襲擊。
莫蓮娜的研究則指出,健康的、以蔬菜為核心的飲食習慣,能有助抑制餐後嗜睡。但目前專家仍致力於梳理關於食物昏迷的前因後果。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