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南北分裂之北伐政治秀(上):屢戰屢敗的「廢物將軍」,卻是劉宋北征第一把交椅

文:阿前

到彥之,南北是分裂伐政廢物一個人名。《宋書》的北治秀戰屢征第目錄,有這個名字,上屢宋北實際的敗的把交篇幅卻從缺,這就是將軍「到彥之闕」。還好,卻劉有好心的南北唐朝人把宋、齊、分裂伐政廢物梁、北治秀戰屢征第陳書,上屢宋北合編為南史,敗的把交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將軍

到彥之,卻劉字道豫,南北彭城人,又是一個之道輩。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到彥之家住廣陵,在北府劉牢之要南下討伐孫恩的時候,才開始了軍旅生涯,巧不巧,就是配給劉裕的。

南史說他每有戰功,可能是沒有戰功的誤植(笑)。因為當劉裕起兵反桓楚的時候,到彥之只是個家裡蹲。那時候,劉裕帶人取京城建康,他的弟弟劉道規則負責誅殺廣陵守將,等到彥之趕到,劉道規早已揚長而去。

到彥之不敢怠慢,又趕往長江京口……劉裕也已經離開了。留守的主官不去理他,到彥之也不擅長爭辯,就只能蹲著靜觀其變。十個月後,劉裕等人成功救出晉安帝,恢復晉室。劉裕倒還記著彥之這個小兄弟,就是責罵了幾句,讓他補自己的行參軍。這不是參軍,是參軍助理,幹得好,參軍有缺,到彥之才能補上去。

六年後,到彥之參加了盧循討伐戰,敗,免官。到彥之是個廢物嗎?

為什麼到彥之傳會缺漏?負責整理的人更寫下註記:到彥之前一篇趙倫之傳,看起來就已經不像是沈約的筆法了。只是因為資料面上跟南史有差異,所以才保留在《宋書》中。

對我們來說,到彥之也許不算名人,但事實上,他卻是劉宋北伐的第一把交椅。《宋書》中,因本傳缺失,到彥之最早出場於盧循討伐戰,為廣武將軍,駐守江陵。廣武可不是撿角的,是五威五武重號將軍之一。當時彥之的頂頭上司為征西將軍劉道規,接受征西司馬王鎮之的安排行動。

徐道覆逼江陵,加鎮之建威將軍,統檀道濟、到彥之等討道覆,以不經將帥,固辭,不見聽。既而前軍失利,白衣領職,尋復本官。

這意思是說,檀道濟跟到彥之不聽指揮,王鎮之氣到辭職。結果兩人失利,王鎮之連忙趕回,以平民身分指揮退敵,劉道規才趕快恢復他的官職。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沒有官職也能得到軍民信賴的王鎮之,當時自然是「正確」的一方。

當然,要考慮到「互現法」的春秋。檀道濟比到彥之高一點,在義熙初年就是正參軍,而這場戰役,他的本傳也寫「率厲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要嘛,到彥之真的犯了非常大的過錯,要不,就是他沒有後台。

shutterstock_1879660687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只有劉裕是真正欣賞到彥之的人。「後以軍功封佷山縣子,為太尉中兵參軍。」又回到了劉裕身邊。接下來討劉毅,平司馬休之,到彥之都不見功勳。不過事後劉裕讓另一個弟弟劉道鄰鎮守江陵,就要到彥之跟著留守當參謀了。

驃騎將軍道憐鎮江陵,以彥之為驃騎諮議參軍,尋遷司馬、南郡太守。

劉裕的兩個弟弟,道規是非常能征善戰的,但道鄰的評價卻是:「素無才能,言音甚楚,舉止施為,多諸鄙拙。」

這邊讓我離題一下。「言音甚楚」,表示劉道鄰學不會東晉官話,至於是中原語還是吳語就難說。其實考慮到三國東吳貴族多楚人(淮泗),我會傾向東晉的上流階層會是以中原語作為根本。好,總之劉道鄰是個廢柴,劉裕派個有能者輔助是很正常的。

劉裕消滅後秦,荊州又轉給十歲的劉義隆管理,由檀道濟跟到彥之繼續輔佐,主掌軍事。兩年後,劉裕稱帝,檀道濟就回返京城給皇上當護軍,一應軍事,交付到彥之。這也成了到彥之未來成功的跳板,因為,劉義隆就是後來的宋文帝。

「彥之佐守荊楚,垂二十載,威信為士庶所懷。」始自西元410年。424年,劉裕長子宋少帝劉義符被廢,宰相徐羨之提議立劉義隆為帝。18歲的劉義隆在到彥之、王華、王曇首等人的勸說下,才決定前往繼位。

這跟漢文帝的故事,是一模一樣的。漢文帝當年抵達長安,一日之間就以自己王國的文武大將,取得了控制權。不過漢制與晉制不同。代王劉恆,本身就是「鎮代大將」;可宜都王劉義隆不是「鎮西大將」,到彥之才是。

白話點說,劉義隆去當皇帝,到彥之不能跟著去,所以真正雞犬升天的,倒是王華跟王曇首兄弟。不過三人的關係跟政治理念,自有相同之處。當劉義隆跟王華、王曇首討論要誅除徐羨之,必得先鎮壓謝晦等軍閥時,就想到了借助到彥之力。到彥之卻表示:「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邇之望也。」

彥之不是文人,就不用拆解得太細。他大致上的意思就是,已經有了經驗,就應該要順應潮流。如果你們真的要翻臉,我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會讓君臣之間有嫌隙,那事情就更糟了。

shutterstock_1850891557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臭俗辣?不是的,到彥之的意思是,先想辦法給我力量,事情才能成功。畢竟到彥之雖領有南蠻校尉職,但荊州刺史就是謝晦啊。更重要的是,過去的經驗是什麼?徐羨之難道是先跟各地將軍大戰一場嗎?

宋文帝等人一點就通,趕忙弄了一道詔令,進行軍權大風吹。先把衛將軍王弘升上三公,不兼領,交由皇弟劉義康擔任。權臣們會放兵權給小屁孩嗎?當然不會。接著再把這個禁軍大統領香餌,丟給謝晦咬。

這下尷尬了,權臣該不該讓謝晦回來?謝晦自己該不該回來?宋文帝又再追加一步,欲擒故縱,命到彥之北上襄陽駐守。徐羨之等人也動起來了:萬一謝晦真的中招回來,那可不妙,索性建議要到彥之領雍州刺史(虛職)。

到彥之就去找謝晦,他在遠處就下船,步行前往江陵。不然,謝晦會以為他帶水軍來偷襲。彥之準備了好馬名刀利劍相送,表示願意成為謝晦的「盟友」。交出荊州兵權,並回京師為大人「分憂解勞」,對於謝晦而言,這樣的結局再好不過,京城禁軍有自己人,自己的荊州兵權又更加完整。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