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施振榮:美國將半導體製造移回本土,違反產業垂直分工大趨勢,競爭力不足

(中央社)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表示,施振產業分工是榮美大趨勢,雖然美國因國安問題考量,國將工希望打破全球化的半導發展,將半導體製造移回美國本土,體製土違但這違反產業典範轉移的造移直分足大趨勢,不一定可行,回本勉強做也會相對較沒效率,反產競爭力也不足。業垂

施振榮1日透過新聞稿表示,趨勢上週半導體業界發生2件大事,競爭第一是施振英特爾的巿值被超微(AMD)超越,第二是榮美美國通過晶片法案,後續帶給對台灣與半導體產業的國將工啟發與影響,值得大家關注。半導

施振榮以微笑曲線點出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跨入晶圓代工將面臨的困境,他指出,產業典範轉移走向垂直分工是大勢所趨,即使是世界最強的半導體公司也擋不住。

他說,1991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的文章就提到,世界已走向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沒有電腦廠的電腦公司)及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公司)發展。

施振榮表示,個人電腦與半導體產業的典範轉移,始作俑者就是宏碁與台積電。在個人電腦領域,宏碁於1983年推出自有品牌後,開啟ODM的新商業模式;在半導體領域,台積電於1987年創立並啓動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商業模式。

呼應產業典範轉移的大趨勢,1992年宏碁第一次再造時,施振榮也提出「微笑曲線」,強調產業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的發展。

施振榮指出,當年《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發表後,英特爾並不認同,仍堅持走向垂直整合的模式。經過30年的演變,即使是世界最強的半導體公司,也擋不住典範轉移,敗下陣來,巿值被競爭對手超微超越。

他說,美國晶片法案是從美國國防與國家安全的角度思維,不計代價在美國本土發展半導體製造。但如果從經濟與產業發展來考量,美國的競爭力不在製造,製造就是美國最弱的那一環,長期發展並不可行,比起亞洲製造的競爭力已有很大差距。

參與半導體產業領域已50多年的施振榮觀察,以記憶體產業為例,景氣循環明顯,投資設備的資金需求很大,賺錢時會擴大投資,往往造成產業供過於求,就開始不投資,結果又造成供不應求,這是美國資本巿場的特性。長期下來,美國反而被不管景氣循環如何都持續投資的日本與韓國超越。

施振榮分析,美國美光公司在記憶體領域之所以還有競爭力,關鍵在於和台灣進行產業分工。因此,在高科技產業,美國發展技術創新,將製造委外給台灣夥伴,才能造就許多美國國際品牌大廠的競爭力。

施振榮表示,晶圓製造也需要產業分工才具競爭力,要具有經濟規模及客戶的多樣產品才能使產能滿載。雖然英特爾希望跨入晶圓代工領域,但客戶可能擔心自己的產品會與英特爾有所衝突,如果英特爾只爭取到少數客戶,將不足以讓晶圓代工事業成功。產業分工才是具競爭力的生態,如同宏碁在2000年進行世紀變革,將宏碁與緯創分家後成功提升競爭力。

對於超微巿值成功超越英特爾,施振榮指出,當年超微將製造部門獨立成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專注發展處理器的設計,一開始雙方還綁在一起,反而讓雙方沒競爭力,後來雙方切開來獨立發展,超微也找台積電代工,順應產業分工趨勢,競爭力才提升,並與英特爾一消一長。

新聞來源

  • 半導體製造移回美國 施振榮:違反垂直分工大趨勢(中央社)

延伸閱讀

  • 張忠謀:美國缺乏晶片製造人才,打造本土供應鏈「在成本上非常高昂,也可能是浪費且徒勞無功」
  • 美國兩院通過2800億美元「晶片法案」,英特爾、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吃大補丸
  • 台經院總監劉佩真:台灣半導體業未來10年的機遇與挑戰
  • 美國意圖轉移半導體供應鏈,台灣若失去戰略優勢該怎麼辦?
  • 歐盟推430億歐元「歐洲晶片法案」打造本土半導體產業,點名台灣是理念相近的夥伴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