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桂榕
- 原鄉婦女的原鄉義下空間正義(上):身為一位原住民職業婦女,我的婦女移動經驗是如此疲於奔命
對於原本就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婦女,其日常生活的空達原的醫移動,最大的間正交通近性亟待解決移動空間大部分是以離開原鄉進入都會市區的空間範圍。她們離開及移動的位置問題原因,以及勞動市場的偏遠進軍議題,或許還有更多的不發其他討論及經驗可供探究。
但是住民反諸依舊留在原鄉的已婚婦女,因為家庭照顧的原鄉義下性別角色及經濟條件,必須每日往返部落與就業職場的婦女移動,若有就業經濟的空達原的醫成本收入,尚能支應親自駕車縮短空間距離的間正交通近性亟待解決交通時間,但是位置問題如同李福隆(2019)在研究指出,沒有經濟條件與成本、偏遠收入的不發原鄉婦女,真正需要的公共運輸卻是看得到、用不到。
想在原鄉發展遠距醫療,卻受限於網路設備環境
從女性主義地理學觀點,探討原鄉部落婦女的移動經驗,看到的是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交織,多重弱勢的身分如影隨行在日常生活的移動及限制。
以下試就醫療的可及性、性別與移動,延伸討論原鄉婦女醫療照顧中的空間正義,凸顯推動立法十餘年之《原住民族健康法》的迫切性。
張雅雯(2002)的研究,曾說明何謂「醫療可近性」,醫療可近性是指個人為達健康的目的,醫療資源隨手可得的程度。而提升醫療可近性可以促進民眾就醫的可能性與方便性,有利提升全民的健康狀況。這部份說明了全民健保實施之後,普及醫療利用的功效並未完全發揮。
而林淑敏(2004)「醫療資源與國人健康的關聯」的論文揭示,台灣地區醫療資源或醫師人力失衡的嚴重,資源多集中在都會,相對發展緩慢地方的醫療資源相當匱乏,使城鄉的醫療資源差異加大且可近性低。該研究結果驗證了醫療資源的差異,導致國人的健康狀況產生異質,應考量資源分布平均及平等就醫的權利。
然而,以交通部為主管機關的網路資源服務為例,目前衛福部2020開始建置偏鄉的網路醫療資訊化,提供遠距醫療的服務,但是有些原鄉可能因為無網路環境而無法如期申請遠距醫療,必須改善網路設備環境。呂西文、李昌駿(2016,p.139)發表的論文〈建構偏鄉遠距健康照顧網路:以豐濱鄉新社村噶瑪蘭族部落為例〉,就直接道出這個資本主義最功利化而異化的人性思考:
目前,針對部落醫療的部份,也僅止於衛生教育的宣導、定期巡迴醫療及居家探訪等。
因為固網業者不會願意在人煙稀少又經濟效益低、建置及維護成本高的地區投資設備,即使目前4G行動上網已經很普遍,但涵蓋的範圍並不會因此延伸至這樣的偏鄉部落。以上網路現況在原鄉地高深遠的深山,網路不可能收訊深入到部落及住宅中,實在有待急於改善。
關於醫療資源合理的分布研究,近期的論文郭曉菁(2020),針對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的公平性與可近性之改善策略進行探討指出:預防保健在最高需求性或特有疾病的地方優先實施,是最有成本效益和改善健康的方法。其建議增加移動式的服務據點,便能改變及增加空間可及性及醫療服務效能。
而針對花東地區高齡醫療照顧及可及性的研究,童岫瑜(2018)的論文「台東縣中、高齡民眾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與服務、醫療滿意度及醫療忠誠度之研究」也再次提及,因為地理環境限制,使交通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台灣受限於地理環境及交通,造成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即使偏鄉有保險也無醫療的保障,尤其是慢性病和癌症的治療需求。
該論文就台東縣中、高齡民眾對目前的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與服務、醫療滿意度及醫療忠誠度之相關探討發現,台東縣民眾對於醫療可近性較無法認同,而醫療可近性對醫療滿意度有著正向影響。
另一特別針對花東長照醫療資源的研究,莊糧璟(2021)的論文「台灣花東地區長期照顧資源及基層醫療資源空間可接近性評估」也指出:台灣高齡化社會於2020年人口已呈現負成長。需要積極關心的的就是醫療照護的資源。
研究結果再次說明發現,花東地區的長照資源與基層醫療資源於都會區供需平衡,但偏遠地區的資源可接近性較低,部分村里有雙重剝奪的現象。而長照及基層醫療資源可接近性差,社會經濟地位也不佳,需要更多資源和外界援助的地方。
原住民高齡者與健康醫療
針對原住民花東兩縣市高齡老人的探討,推動在宅醫療的偏鄉醫師余尚儒(2017)在其書中《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提及原鄉提早超高齡化的現象,需要翻轉病房的提案是提供原鄉老人的在宅醫療。
因為原鄉地理位置偏遠以及交通不發達,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使原住民高齡者缺乏醫療照顧。又因應原鄉在地老化之在地照顧之情況,原鄉老人雖然普遍可以到附近的部落文化健康站,接受老人日托照顧的服務,但是不一定能接受到醫療資源的服務。此一醫療服務輸送,還是必須透過中介的服務輸送系統,例如,由衛生所轉介以及長照服務2.0的資源系統輸送。
此外,就是長者個人如何克服交通和原住民慣用語言的問題,必須鼓起勇氣去附近小診所拿藥。因而,中央原民會在原鄉普設部落文化健康站至最近一期推動計畫,希望將部落文健站作為一個整合式服務的文化基地,相關研究也肯定文健站在部落老人的服務上具有正面影響(謝文斌,2009;紀凡,2013)。而針對文健站的研究及探討雖然大量產出,卻很少能看見其中性別統計的數據與分析,女性移動的樣貌自是隱藏而無法探看。
而針對原住民健康文化自主權的討論,張瀠之、鄧湘漪 (2019)在〈原住民族部落健康與文化主權:磯崎復健站的自主性發展歷程〉文章中也提及原住民族健康與文化主權及文化照顧的概念,主張原住民社會有它文化條件的自我照護及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