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Let's switch to Cantonese——在外國遇上會廣東話的人

在德出席外國人的社交場合,例如Expat Meeting或學術會議,國遇廣東都以英文溝通。上會但遇著德國人時,多會被問及來德多久,國遇廣東假如回答兩年或以上,上會對方多會跟你說:「Let's switch to German.」,預設你會德文,國遇廣東也想用德文跟你聊天。上會

其實不只在德國,在其他國家遇著講德文的國遇廣東人,都是上會如此。我曾在英國一個學術研討會上遇著一名奧地利人,當他看到我的國遇廣東名牌上寫著來自德國大學時,就用英文問我來德多久,上會然後就提議轉用德文。德語國家的人,在外地碰上住在德語國家的外國人,多渴望和他們講德文,一來是前者用德文較會流暢和方便,二來或好奇對方的德文講成怎樣,正如英國人總愛以天氣來搭訕,寥寥幾句,就可聽出對方的口音,判斷他來自的地區和社會階級。

在外地遇到曾住過香港的人,我也愛提議「Let's switch to Cantonese」,尤其是居港五年或以上,我總期望他們會說一些,雖然結果都是失望。在德認識一位曾在香港某國際教會工作的德國人,居港六年,卻只會幾個單字。他不時跟我說香港的美好,喜愛那裡的便利和人們的友善,但他遺憾只會這麼少的粵語,不能更深入認識香港和香港人。在我城市的Expat Meeting上,遇過幾十個國家的人,但八年來只曾遇過一位會說廣東話的外國人。他是個年輕的北愛爾蘭人,會說兩句粵語問候語。我跟他說來自香港,他馬上用粵語跟我問好,而且發音不錯,於是我轉用粵語跟他談話,他卻答不上嘴,說只會這兩句。雖然如此,我那天卻很樂意多教他幾句,並教他怎樣介紹自己。

至於講普通話或華語的人,遇到會華語的外國人機率會比粵語高。或許大陸或台灣人在外碰上曾居他們故鄉的人,都會提議用中文傾談。轉用母語談話,是尋找雙方的共同點,也把對方當成自己圈子內的人,同時也測試對方的斤両。正如兩個讀音樂的人在芬蘭遇上,會問對方喜歡西貝流士哪部交響曲;讀哲學的人在德國遇上,總會聊到對康德和尼采的看法。問的時候,總期待對方答得上話,可以深入詳談;答不上話或沒看法,總教人有些失望。

當然,兩人用英文來認識,轉回母語時怎稱呼對方,也是學問。因為英文的社交,多是互稱名字,就是「first name basis」;但轉回德文或法文,不相熟成年人之間都會用「您」,並互稱姓氏;中文的話,假如另一方的年紀比你大很多,你也不會用名字稱呼他,而會先稱呼「先生」、「女士」或其職業。所以有些德國人較愛用英文社交,因為大家平起平坐,不論年紀地位都可互稱名字。就算遇著另一德國人,都不急著轉回母語。

遇上會自己母語的外國人,終究是緣分,談得來的更是福氣。轉回母語,也希望可更順暢和深度交流,分享更真實的文化給對方。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