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脫癮而出不迷網》:家長不小心侵犯到孩子的網路隱私,該怎麼辦?

文:陳志恆

不小心看到孩子的脫癮網路隱私時,怎麼辦?

有一次,而出有位家長來與我討論孩子的不迷問題,他說:「上個月,小心我無意間看到孩子在臉書上的侵犯發文內容,真是到孩的網令我擔心極了!常常帶有消極、私該悲觀又負面的麼辦字句,有時候還會髒話連篇,脫癮具有強烈的而出攻擊性。我很擔心他,不迷但又不知道怎麼和他談。小心」

「你的侵犯擔心是合理的,這些內容確實不妥,到孩的網做父母的私該有必要關心且提醒。」

「可是,我不知道怎麼開口?」

眼前的家長神色有些緊繃,我問:「你擔心什麼呢?」

「我不知道講了他會不會生氣,因為他是個暴躁易怒的孩子呀!」

發現問題就該直接溝通

我遇過不少家長不太願意直接與孩子討論他們的問題行為,原因是擔心孩子不高興,因而破壞親子關係,所以請其他人來當說客,像是學校老師、輔導老師、其他親友長輩等。他們會說:「老師,我們說的話,孩子不願意聽,你來說,他比較會聽進去。」

我也常被如此賦予重任,但通常都會拒絕。

第一,如果害怕被討厭,而不願意與孩子直接溝通,那只是在討好孩子,創造一個親子和樂的假象,對他們是沒有幫助的。

第二,無法與孩子直接討論重要的話題,顯示親子溝通遇到瓶頸,請他人代為傳話,或許能收到暫時的效果,但長期以來,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先同理,再講理——「你是否遇到困境了?」

回到剛剛的案例,我說:「該說的還是要說喔!你可以告訴他,看到他在臉書上的發文覺得不妥,想和他討論一下,要注意網路上的用語與禮節,避免引發誤會,或者觸犯法律。」

眼前的家長點頭如搗蒜,我繼續說:「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深入了解與協助孩子的契機。我們得想想,為什麼孩子要在網路上寫這樣的文章呢?是要引起注意嗎?要討拍嗎?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是否遇到困難了?是否生活不如意?是否過得不快樂?」

「你可以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當作媒介,去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與經驗,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們的理解與支持,對於修復親子關係會很有幫助。」

在這個例子裡,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先同理,再講理」。父母可以先客觀描述自己的發現,然後關心孩子的現況:「怎麼了呢?是不是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呢?」

聽聽孩子怎麼說,然後給予同理的回應:「原來是被好朋友背叛呀!我想,你一定很受傷也很委屈吧?難怪你會寫出這樣的文字,是想抒發心情吧?」

待孩子的處境能被充分理解後,再開口提醒孩子網路上的禮節與注意事項,這樣,他們會比較願意接受。

即使是有限的隱私,也該被尊重

「嗯!我懂了。可是,我還有個擔心……」這位家長掙扎許久,終於說出口:「那天,我其實是偷偷登入他的帳號,才會知道這麼多的。因為他的文章都設有權限,我常常看不到,當時實在太好奇了,便用他的帳號密碼登入,沒想到竟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祕密!」原來,他是瞞著孩子才知道這些的,難怪擔心孩子生氣。

因為此舉正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當孩子慢慢長大,特別到了青少年期,會相當重視隱私,有許多祕密不想與父母分享,也會要求父母予以尊重。如果任意打開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房門,任意翻查他們的抽屜,或是未經同意就拆閱書信、日記等,孩子肯定會和你翻臉的。想想你年輕的時候,就可以理解了。

問題是,父母就完全不能碰觸孩子的隱私嗎?

孩子越來越大時,他應該被允許擁有更多的隱私空間,但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隱私」,父母基於保護與照顧孩子的立場,還是有權知道那些祕密。要知道,當你越使出父母的權威,要孩子不能保有自己的祕密,孩子永遠有辦法瞞著你,甚至把你唬得一愣一愣的。

千萬別與孩子鬥法!比較好的做法是適當地尊重孩子的隱私,如果想知道,應該要先徵得孩子同意,至少,也該先知會一聲。因為尊重是營造高品質親子關係的基礎。

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在網路上的各項設定,常是由家長代勞,因此,你會擁有也保管孩子的帳號密碼。即使如此,在登入前你都應該有個習慣,先知會孩子並讓他知道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你問:「為什麼這麼麻煩,孩子又不會知道?」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你正在示範尊重,而孩子也在學習尊重。允許孩子有與你討論的空間時,他便有機會學習如何有效溝通。這樣的觀念與做法,在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中同樣適用。

侵犯孩子的隱私時,就道歉吧!

回到與這位家長的對話。

「難怪,你會怕孩子生氣,因為你侵犯到他的隱私了!」

「是呀!所以我很掙扎,到底要不要和他談這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問題,非談不可,那麼就誠實地告訴孩子,並跟他道歉吧!」

在任何關係中,誠實永遠是上策。無法誠實,就會破壞信任關係;而若因此而陷入關係困境,更要用誠實的態度去修補。他或許可以這麼告訴孩子:「孩子,上個月我因為一時好奇,用你的帳號密碼登入臉書,我為此感到很抱歉,希望你可以原諒我。」

當然,孩子肯定會生氣的,你不能要孩子不生氣,你要允許他可以生氣。你能做的,就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感到很氣憤,覺得沒被尊重。同時,你在臉書上的很多祕密都被我看到了。你或許也會擔心,會不會被我罵、被我指責。我確實有點擔心……」在真誠道歉後,再開始與孩子討論網路內容的適切性。

請讓孩子知道,你是想幫助他,而不是要指責他。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脫癮而出不迷網: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圓神出版

作者:陳志恆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3C網路是工具,而不是玩具,不需要把它當成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把握教養核心,有時催油門,有時踩煞車,有品質的陪伴即是最終解方。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