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致憤青.文協影展】《安安靜靜林雙不》:解嚴後的狂飆年代,屬於台灣人的(複數)意志與精神狀態

文:謝以萱

「要是致憤志與狀態罵國民黨,現在也沒什麼人理你。青.但是文協灣人你只要罵一句民進黨,電話就響不停,影展嚴後於台大家就很生氣。安安民進黨是靜靜精神不能罵的。」在等待電台節目開播時的林雙空擋,林雙不對著鏡頭說著,不解飆年他摸摸自己的狂代屬的複下巴,神色有些無奈,數意悻悻然地,致憤志與狀態嘴角微微上揚嘆了口氣。青.他當時負責主持《臺灣之聲-嘉義電台》每週一晚上六點到八點的文協灣人節目,以流利接地氣的影展嚴後於台台語,貼近民眾的安安現實生活,透過廣播傳遞他對政治與社會的理念。

「這樣奔波會累嗎?」畫外音詢問著。

「累。頭腦都昏昏的。」說完他緩緩地低下頭,臉頰輕輕靠在面前的麥克風上,就這麼掛著。時間彷彿靜止。

「你什麼時候打算繼續寫小說?」

這句話彷彿沒有傳進林雙不的耳朵裡。人好像沉了下去,在某個瞬間,他的眼神突然亮了起來,打破了這沈默,他以手勢示意,一、二、三、四。節目開始了。

這是黃明川導演「台灣文學家記事」系列第三部作品,於1995年完成的紀錄片《安安靜靜林雙不》(Lin Shuang-bu)開頭場景。雖說這部紀錄片是關於文學家的故事,但導演黃明川卻更將影片的重心放置在當時年過四十不久,已暫停小說創作的林雙不,他毅然決然辭去穩定的高中教職,轉而全然投入社會運動、倡議民主政治等組織工作。

對林雙不而言,寫作和參與運動,兩種在本質上恐怕並無太大的不同,皆是重建台灣人主體性的身體力行,特別是重建長期被殖民後的本土文化認同。

林雙不年少時以筆名「碧竹」創作散文、詩與小說,他的書寫裡,有著「台灣人的土直性」,援引文學研究者、溪州國中老師莊芳華語,這是一種台灣文化的本性,也是種台灣文化的優美;或如作家、文學評論者宋澤萊稱之「生活寫實」的小說寫作風格,以細膩靈動的筆觸,書寫事件。

一九八〇年代美麗島事件後接連發生林義雄宅滅門血案,此二事件大大衝擊林雙不對自身作為一知識份子於社會的看法。在他眼裡,正因為台灣知識份子的軟弱或假裝清高,使得林宅血案這樣的事情被允許發生。於是他更積極地透過書寫與行動介入社會,改以林雙不為名,取其「不喜,不懼」雙不之義,以文字諷喻現實,並走出書房以自身行動衝撞體制。

D6-林雙不02Photo Credit: 影視廳中心提供
《安安靜靜林雙不》劇照

關於林雙不於台灣文學上的貢獻,坊間已有相當多的研究,然而,關於其投身本土文化倡議工作的刻畫,《安安靜靜林雙不》是相當珍貴與切時的作品。

影片拍攝於一九九〇年代解嚴後的台灣社會,當時林雙不滿四十歲不久,連續兩屆擔任臺灣教師聯盟會長,他專注於社會運動,每一場傳講都親力親為,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一年跑三、四百場也在所不辭。

導演黃明川一方面仍扣緊林雙不作為文學創作者的養成過程、成就與作品定位,影片中訪談多位台灣作家、評論者與研究者,包含宋澤萊、李喬、康原、宋田水、吳晟、莊芳華等人對其寫作風格與內容的看法;另一敘事主軸則從其家庭出發,包括回到他從小生活的雲林東勢老家,拍攝其父母與大姐,以及家鄉那片成為他風土養分的蔗田;也順著到其成長路徑,來到求學求職的員林,特別是年輕時就相知相識、共同育有兩名女兒的妻子王瑛芳,更是《安安靜靜林雙不》相當關鍵的受訪者。

若說這紀錄片呈現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光面,林雙不熱情而忙碌的運動精神與追求真理的革命性格,鏡頭透過王瑛芳所關照出的,乃是導演黃明川更試圖去突顯的,關於社會運動理想性的暗面,或者說,相對不被世人望見的影處。

當走入運動後的林雙不不眠不休地在外頭為倡議而奔走,家裡兩位女兒的養育與家中大小事務,則是王瑛芳獨力攬下。「你的丈夫不是你的。是台灣的。」她面對鏡頭如此描述道。鏡頭緊瞅著她靜靜落淚的臉龐,特寫著。

此種可謂伴隨社會運動而來之「副作用」、「後遺症」的呈現,在黃明川導演拍攝紀錄片的九〇年代初期,對於剛擺脫戒嚴正狂飆地迎向民主社會的台灣而言,恐怕是不甚討喜的敘事取徑。

D6-林雙不03Photo Credit: 影視廳中心提供
《安安靜靜林雙不》劇照

然而,《安安靜靜林雙不》卻以近半的篇幅,勾勒林雙不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大姐、他的妻子、他的兩個女兒,這些看似被排在社會運動之後第二順位的關係與情感,其實正是讓林雙不之所以能夠成為今日林雙不的重要關鍵,那是林雙不相對不被世人望見的影處,然而黃明川透過攝影機將之映照出來,讓這部紀錄片的人物與情感更加立體、複雜與多層次,精準呈現出投身社會運動之人,在家國與家庭之間亙久無解的掙扎與糾結。

於友人的描述中,林雙不是位溫和而堅定,在群體中並不多話、不好求表現,他勤於筆耕、閱讀。然而,在紀錄片裡,我們卻更多地看見他站在講演台上、拿著麥克風,穿梭在各大社會運動與倡議現場,亦或是在教室裡,面對著一班年輕學子引介著台灣文學史。他是能言善道的,但他的能言善道乃是貼近庶民語境,以優雅而淺白的台語,傳遞他對於社會的理念。

作為「碧竹」,他或許是「安安靜靜」,但作為林雙不,他則是四處傳講,即便體力耗盡吊點滴也不缺席。安安靜靜,與林雙不並置時,具體而微地呈現出林雙不在經歷戒嚴、而後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台灣社會那劇烈的轉變——從威權政體高壓統治下的噤聲,到有感於文字的力量有限,必須透過母語傳講,才能夠深刻地讓理念與土地結合,在文化上,重建咱台灣人的尊嚴。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