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浅谈全媒体时代的专业新闻报道

什么是浅谈全媒新闻?陆定一于1943年对新闻下过这样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后,专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闻《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新闻的解释是:报社、通讯社、报道广播电台、浅谈全媒电视台等报道的专业消息;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但互联网尤其是新闻移动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报道在“人人拥有‘舆论工具’,浅谈全媒人人都是专业记者,人人都是新闻评论员”的时代,大量信息和观点会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报道在这样的浅谈全媒语境下,“新闻”的专业概念可能需要重新定义。有专家认为,新闻新闻是正在发生、新近发现、搜索、推送与议论中产生的事实和观点的传播,或许还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预测。

不同媒体对新闻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对于《中国医药报》来说,做什么样的新闻、什么样的人来做这些新闻,至关重要。

做深度的专业新闻

所谓专业新闻,又称专业报道,是以遵循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前提,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

药品安全事关民生,加上“两品一械”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其监管政策的发布和施行往往备受关注。《中国医药报》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机关报,这一定位就决定了其所做的新闻是专业新闻,从药监、医药领域关注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药监局及其直属技术支撑单位发布(含由国家药监部门参与起草、由更高级别机构发布)的政策文件及技术指导原则。如“两法两条例”、《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等,这些政策文件不仅是国家药监部门中心工作的体现,还直接影响“两品一械”行业发展、公众安全用药用械用妆的获得感。

二是与“两品一械”相关的热点事件或者话题。如中成药、生物制品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期盼等。这些事件或者话题直接关系民生,不仅社会关注度高,有的还直接推动相关监管举措出台。

当然,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的普及,新闻信息资源正逐步转换成为真正的公共资源,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但共享时代的到来,也给新闻资源有意无意“乱采乱开”提供了可能。

《中国医药报》或许可以凭借其先天优势,在部分政策信息发布的时候跑赢其他媒体,但任何一家媒体仅靠信息的快速分发,很难占据传播优势。对专业媒体来说,速度和深度缺一不可,即在与其他媒体平台在政策信息发布“拼手速”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研究、整合信息背后的内容,用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做好政策解读和事件分析。

这也就对《中国医药报》的记者团队提出较高要求,在业务能力上要做到“上接天下接地”:一是提前介入,密切跟踪相关政策的出台,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确保在第一时间对政策进行精准解读;二是了解监管实际以及“两品一械”产业发展现状,深刻理解政策出台对于产业的影响,以及热点舆情事件产生的原因、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等。

锻造“四力”专业团队

业内人士认为,传播力是媒体硬实力的象征。提升传播力的关键在于,打造“高品质内容生产-精准分发与广泛覆盖-形成积极有效影响”的传播闭环。

不难看出,高品质内容生产是分发、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专业的采编团队是新闻产品的发现者、生产者。没有强有力的采编,很难生产出有深度、有内涵、有可读性的新闻产品。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就需要努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

没有脚力,接不到地气,发现不了独家新闻线索;没有眼力,看不到新闻背后的故事;没有脑力,挖掘不到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没有笔力,无法讲好中国药监以及中国医药故事。脚力是根本,眼力是关键,脑力是重点,笔力是基础,“四力”相互支撑、融为一体。

对《中国医药报》采编团队来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行业,才能了解公众、企业、行业之所盼,从民生角度,真正领悟、把握相关政策出台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让自己沉下去,让新闻立起来。与此同时,只有在了解基层、了解行业、了解政策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政策、对热点事件有想法、有评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这对媒体践行“四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医药报》将坚持走基层的优良传统,在及时跟进政策法规颁布的同时,让采编团队去监管一线、去生产车间、去边远药店,捕捉、发现、挖掘鲜活的新闻线索,药品监管延伸到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争取创作出更多“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通过添生气、聚人气,进一步提升专业新闻的传播力。同时,《中国医药报》也将持续扩大专家团队,使政策解读、热点事件报道更为全面、权威。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中国医药报》2021年3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药品生物基础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