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57屆金鐘獎入圍名單公布,陳亞無論是蘭入影視業人員或大眾粉絲皆密切關注,尤其知名歌仔戲演員陳亞蘭以《嘉慶君遊台灣》角逐戲劇節目最佳男主角,圍金從大眾支持與熱議亦可見,鐘獎最佳質思考性別的男主多元視角正藉由影視傳媒盛事展開。金鐘獎首次以角色性別、角呼而非以演員生理性別的應評與當於王入圍名單,這固然是審團一種具體的性別多元視角發展,但也可能有哪些值得再思之處?這是代社道陽本文期待討論的內容。
戲劇角色與性別氣質
過往金鐘獎的會對主角與配角獎項,以男/女生理性別配置,剛氣但從本次金鐘獎透露了演技是想像跨越生理性別想像的橋樑。如根據報導,陳亞金鐘獎評審團主委陳慧玲認為陳亞蘭報男主角入圍在於「有說服力,蘭入雖然演少年,圍金但有說服力,唱腔、身段、聲線都是少年。」【註】
筆者查詢「嘉慶君」的人物介紹,可見其戲劇設定為二十四歲且心性正直良善,來台尋母挑戰人生的嘉親王。當代在陽剛氣質的探討中,已有諸多更複雜面向的討論,但若從人物與年代設定與公開播放的影片,可見男主角具「王道陽剛氣質」的特性(hegemonic masculinity)。
高穎超(2020)指出王道(或譯霸權)陽剛氣質不等於霸道之意,而是在父權體制的保障下,使得某種男性及陽剛氣質位於優越地位,製造使他人甘願同意或服從的權力關係;而Green等人(2010)意指出王道陽剛氣質藉由男性呈現出包括堅強、毅力、挑戰、領導力等做性別樣貌。
而金鐘評審團可能除了專業審視相關表演藝術技巧等之外,或許透過生理女性演員呈現王道陽剛氣質與少年的樣貌,也呼應評審團及社會對於王道陽剛氣質的想像;除此之外,台灣電視劇《華燈初上》裡由吳慷仁演出「第三性」(沿用官網介紹簡介)媽媽桑,以生理男性、妖豔裝扮、嗲聲風情等樣貌登場,受到大多觀眾喜愛。由生理男性演員展現出的言行舉止及其陰柔特質,也反映了社會對於某種女性特質特有的想像。
由此可見,值得思考之處,在於雖然藉由演員們以生理性別來詮釋不同的性別角色,但其中可發現某種流動但仍穩固的性別特質,並且可能於表演過程中將其深化,給予普遍觀眾有明確的性別想像:那是女演男、或男演女,但也確實提供演技不受生理性別限制的視野。這也提醒我們,除了生理差異與限制,性別的建構與呈現也來自社會型塑,性別特質與戲劇角色的人物背景設定,也會透過演員的演技呈現性別如何被社會型塑,或和社會大眾有所共鳴。
再思金鐘獎獎項配置與演員角色之性別意義
因此,隨著當代性別平等意識及多元性別認同的開展,性別光譜或許會更加豐富,未來演員需詮釋的角色設定與其性別特質,或許也會需要更為複雜或細膩的性別呈現。而目以金鐘獎獎勵要點法規之「報名各類男主角獎、女主角獎、男配角獎、女配角獎者,以演出角色之性別為準,該演出角色之性別由報名者認定」,但事實上,屆時若以二元或生理的男/女主(配)角項目,或許也難以完全對應其配置,再加上有無以男、女主(配)角獎項項目也存在各式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