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好人、“坏人”和怪人
导读 据央视新闻9月14日消息,坏人冯远征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副书记、新任新任院长。北京在14日下午的人艺人和《杜甫》媒体探班中他表示:要继续发挥人艺“传帮... 据央视新闻9月14日消息,冯远征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副书记、院长新任院长。冯远在14日下午的征好《杜甫》媒体探班中他表示:要继续发挥人艺“传帮带”的传统,让更多的怪人年轻人在舞台上成长起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独特表演风格闻名中外,坏人始建于1952年6月,新任自成立至今,北京人艺历任院长为:曹禺、人艺人和刘锦云、院长张和平、冯远任鸣、征好冯远征。而冯远征也成为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 以下是2021年底,冯远征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年度影响力人物·年度文化人物”时,对冯远征进行的报道。 冯远征 1962年11月生于北京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副书记,院长。 七岁的冯远征被扔到了天津军粮城盐碱地里,在部队任职的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全家从北京迁入军粮城。那是1969年,他正上一年级下半学期,一个教室装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都是“反革命”的后代。身边的叔叔阿姨都是“反革命”,连和蔼的老师也是。他纳闷了,“他们都是坏人吗?” 多年以后,冯远征当了演员,他演过很多好人,也演了一些“坏人”和“怪人”,他演得很逼真,让人分不清那是角色还是他自己,乃至招来不少麻烦。但他从来没有把角色当“坏人”和“怪人”去演,幼年的经历让他怀疑这种简单的评判。 于是有了那些亦正亦邪的经典演出。激情澎湃演革命者,笑容可掬演平凡人,目光冷峻时让人毛骨悚然,转头翘起兰花指,又让人捧腹大笑。他从来不受某一种类型的限制,像一条变色龙。在同龄的男性演员里,这种始终求变、摆脱标签的性格实属罕见。而在他眼里,这是职业演员的本色。 ,时长06:11 新导演 2021年9月2日晚上,话剧《日出》在曹禺剧场首演落幕,作为导演的冯远征走上台,领一众人艺年轻演员致谢。身后,巨幅曹禺先生的照片逐渐浮现。冯远征转身,面朝曹禺先生深鞠一躬,有年轻演员眼眶湿润了。 这是他特意设计的谢幕方式,也是个充满人艺色彩的场景:人艺的灵魂人物、人艺的经典话剧、人艺的新剧场、人艺的导演和演员,台下是人艺的铁杆观众。冯远征舒了一口气,这批“90后”乃至“95”后演员的表现让他满意,“有人说人艺现在‘青黄不接’,但你看看这帮年轻演员,多棒!”这是最让他有归属感的时刻,即使公众知名度大多来自影视,但剧场是他的归宿。 这几年最让他过瘾的事,都发生在舞台上。以演员为主业的他,导演了两出大戏:《杜甫》和《日出》。初当导演,他并不怯场,在导演技巧上用了很多大胆的创新手法,比如把多媒体用到经典戏里。“曹禺先生写的很多东西没办法在舞台上展现,我通过舞美设计,改变了整个透视关系,把一些幕后的东西展现在舞台上,”他罕见地没有谦虚,“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是最接近原著的样式。” 冯远征对《日出》还有另一重期待。他前几年担任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去年上任副院长,一直为培养新一代演员操心。《日出》就是他的表演课教室,他特意申请了增加一个月排练时间,训练新演员。扮演陈白露的演员陆璐说,“排这个戏,好像又上了一次表演课。”上世纪末,老一代演员集体隐退,冯远征这一批演员挑起大梁。由于经典版本珠玉在前,当时《茶馆》新班底一上台,遭遇一片骂声。最近几年,人艺又面临新老交替,冯远征希望新演员不要再经历他当时的窘境,“别到时候我们一鞠躬,撒手不管了,我们希望还演得动的时候能帮他们一把”。 他经常跟年轻演员说,没事多读书,不读书你怎么能读懂剧本呢?《杜甫》的台词里有很多文言文,排练之前,他带着演员在12天里读了24遍剧本。读到一半的时候,很多年轻演员还不太懂。有一句台词“仕途蹭蹬”,演员觉得非常拗口,打算改成“仕途坎坷”,但上了台张嘴就念出“仕途蹭蹬”。冯远征问他,怎么不改了?年轻人笑笑,还是这个词文雅好听。 杜甫一角是他自己饰演的,他把诗圣当成小老头来演。剧本选取的是杜甫一生中最低谷的时期,他却演得很可爱。“我小时候过过苦日子,并不觉得苦,而是苦中作乐。”他说,“因为你为了生活,必须往前走,杜甫也是一样。” 苦日子 苦日子是在军粮城过的。那时,一家六口分散在三处,爸爸在另一个地方干活,哥哥在县城上学,他跟妈妈住在干校的平房里。冬天大雪封门,要清出一条雪道才能走出去,两侧雪堆高过他的头顶。夏天,盐碱地成了芦苇荡,他跟小伙伴掏鸟蛋、摘西红柿,补充伙食。后来,但凡角色中需要借鉴人生中最苦的经验,他都会回味那时的生活。 才十岁不到,他就学会了插秧、割稻、种菜苗。“你知道什么是‘间苗’吗?”他眼里放光,兴致勃勃地陷入回忆:“种子撒到田里是随机的,长出来苗以后,有的苗和苗之间太近了,就要把比较弱的苗拔掉,让好的苗茁壮成长,这叫‘间苗’。” 拍《老农民》的时候,片场的农具他顺手拿起就会使,这都是小时候的经验。 他还在拉锁厂的车床边当过一年工人。1974年回京之后,他上完小学、初中,在北京108中学上高中时,入了学校的跳伞队。那时108中跳伞队是北京的冠,北京队则是全国的冠,他想进专业队,结果没去成,去了龙潭拉锁厂,做了一年拉链。临时工快要转正的时候,他跑走了。 当时他已经爱上了表演,1984年考北京电影学院时,被北电老师张暖忻导演挑中,在电影《青春祭》当了主演,但最终还是被北电拒之门外。张暖忻打听了原因,无奈地告诉他:“他们就觉得你长得不好。我跟他们说了,都演我电影了,你们还不要?” 第二年,他考进人艺学员班。还在学员班里,他就在夏淳导演的话剧《北京人》中演了曾文清,跟剧院里成熟演员对戏。他忐忑不安,不求表扬,只求不挨骂。 曾文清第一次登场,有个撩门帘的动作,他撩了一上午都没过关。去问夏淳导演问题在哪,导演没说表演的事,全身打量了他一眼,让他留个背头、买双布鞋,跟服装组借身大褂儿,每天穿着。那段时间他在家里总是这么一身行头,“穿大褂儿吃饭夹菜,袖子容易沾上菜汤,你自然就得撩着。其实就是告诉你,这个大褂儿你穿顺了,像你自己的了,人物慢慢就在你身上生成了。” 那时前辈没有告诉他身段该怎么做、台词要怎么说,但冯远征从他们的指点中悟出来:不要演,要成为角色本身。 “坏人”与“怪人” 10月下旬,冯远征赶在妻子生日的零点发了条祝福的微博,有人留言:你不打她我们就很满足了。他看了一乐。在很多人眼里,他依然是那个安嘉和,只是当初的恐惧与恨已经淡去。 20年前,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他塑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最令人恐惧的角色之一,但他心里没有把安嘉和当一个坏人。为了塑造人物的内在,他给妇女热线打电话,问打老婆的人是怎么想的,知识分子会不会打老婆?接线员说,打老婆的知识分子太多了,给他举例,有人把老婆绑在床上泼水,然后拿电苍蝇拍电;还有一个博士把老婆绑起来,拿高跟鞋鞋跟敲她脑袋,最后脑颅出血。他突然意识到,安嘉和“有了”。 “他打老婆的时候,是站在最有理的角度,打完以后跪下认错,也是真心真意的。他在打的时候,绝对不认为自己有错,所以才让人恨。”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我必须爱安嘉和,‘合理化’他所有的行为。” 放在今天的屏幕上,这部剧依然有着并不过时的尖锐的社会性。当年,制片人初衷是拍个商业一点的戏,找来找去,找到了“打老婆”的题材,觉得这个话题可能会火。找到编剧来写,编剧认了真,想借这部剧普及反家庭暴力的观念,在剧中多次强调这个概念。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打老婆”并不是关起门来的家事。电视剧热播两个月后,北京离婚率上升,“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个戏,这是好事儿,说明很多人走出了家庭暴力的阴影。”他说。 安嘉和之后,冯远征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两个客串的小角色。在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里,他和范伟搭档,演了一胖一瘦两个滑稽的劫匪。那年春节,很多朋友给他发的短信都是:“不许笑,打劫呢!”4年之后,还是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里,他又演了一个另类的角色,《非诚勿扰》里出场短短几分钟的艾茉莉,让他提名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冯小刚找到他的时候,只传真了两页剧本,冯远征问冯小刚,这拍了能过审吗?冯小刚说,不知道,先拍了再说。拍戏那天,他穿了件紧身黑T恤,没拍到的下半身穿了条黑色阔腿裤,脚上是时兴的皮凉鞋。化妆师给他打了粉底,贴了双眼皮,小拇指指甲涂成红色,最后戴上闪闪发亮的钻石耳钉。开机后,葛优饰演的秦奋上场,跟他隔着座位握手,他灵机一动,没撒手,妩媚地看着,葛优脸色一变,又使了下劲,才撒开。略显尴尬的气氛中,艾茉莉对秦奋的情感全都弥漫在里面了。 对于艾茉莉,他心里也是爱的。“社会就是多样性的,无论什么人都应该被接纳。文艺作品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这样,就需要多种多样的人物出现在作品里。” 后来一有人说,你演了个坏人,他就先跟人掰扯: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永远不要去这么区分角色,我们要爱一个角色。”他想起小时候,周围都是“反革命”分子的子女,但在一起玩得很开心。“身边那些叔叔阿姨,都是大家认为的坏人,但他们为什么却那么温暖?我的父亲也很慈祥、很爱我。” 表演的自由 去年,冯远征主演的电影《应承》悄然上映,票房惨淡。这是个看上去就不受市场欢迎的影片,讲的是一位拾荒者一诺千金,应承下别人的临终托孤,为供其女儿上大学,被迫四处流浪以拾荒为生。他被人物的性格和尊严打动,慨然接下了角色。 被记住的常常是无心插柳的客串角色,而真正动情投入的戏,却不一定被很多人看到。最过瘾的角色是哪个?他想都没想,给出了一个冷门的答案:《最后的王爷》。 那是一个年代戏,他演了一位清朝末代王爷的一生,从晚清到革命,然后民国了、抗日了、解放了,最后新中国成立了。这位王爷随时代起起落落,没少出洋相,喜剧包裹的却是一生的命运。冯远征极少地体会到“附身”的感觉,“怎么演都对”,每天在片场琢磨着哪些有趣的事可能在人物身上发生。甚至工作人员都在盼着,冯远征什么时候来片场,想看他今天怎么演。 “这个角色让我找到表演的自由,一个演员能碰到这么好的剧本太难了,这是我的幸运。”他说。 表演的自由总是出现在从未涉足的未知地带。“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东西好的时候,就不要再往前走了。就像吃奶油蛋糕,第二块一定没有第一块好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火了以后,有二三十个同类角色找上门来,他一个都没接。因为没有一个写得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好,他对制片人说,如果写得比安嘉和还变态,他一定演。甚至当一种表演方法受到欢迎,下一部戏他马上换种方法。“我不是一个高产的演员,对剧本过于挑剔,但如果去看我的这些作品,我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 虽然身处演艺圈,但他对现实的生活始终有极大的兴趣。闲下来,他不太看电视剧,最喜欢看纪录片和法治节目,相亲节目也看。从这些节目当中,他能看到人生和人性,“比方说相亲节目,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各有各的态度,很有意思。”法治节目里,邻里因为生活琐事可以打到法庭上,亲人因为遗产争执可以反目为仇,他就琢磨,如果要演这类人,他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依据。“观察生活是一个演员一辈子都不可缺的课。”他说。 发于2021.12.27总第102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冯远征:好人、坏人和怪人 记者:倪伟
- 最近发表
-
- 伟业计量第3届招商会议圆满举办,第4届火热招商中!
- 中國男籃潰敗無緣巴黎奧運,32強排名第29創隊史最差,中媒嘆:急功近利導致一代不如一代
- 雙十國慶主視覺公布,繼「橘色惡魔」後日本「翡翠騎士」農大二高將來台演出
- 「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不同,患者不一定都有火燒心或胃酸逆流感
- (有片)加沙停火協議達成 拜登、特朗普各自邀功
- 名存實亡的「安倍派」,在安倍晉三逝世一年後仍維持恐怖的派系平衡
- 中颱海葵來襲!強度將持續增強,預計中午前後發布陸警
- 北京觀察:一線城市「認房不認貸」只鬆綁部分需求,對於年輕人而言買房仍是天方夜譚
- 如何搞定标准品、对照品、标准溶液管理?
- 《大腦喜歡這樣工作》:拳頭 vs. 聲望,這兩種領導力從科學角度來看,哪個比較好?
- 随机阅读
-
-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南北分裂之《木蘭詩》的故事:木蘭參軍12年打的是哪一場戰爭?
- 《1分鐘讓人敞開心房,100%博得好感的聆聽對話術》:聆聽煩惱時,不要劈頭說答案和解決對策
- 《老派情書》:我們從不討論死亡,不是因為我們刻意迴避這個話題,只是在這裡,我們專心致志地活著
- 水中硝态氮溶液标准物质:水质监测与分析的可靠参照
- 攻城獅檢舉台新戰神「惡意挖角」林秉聖,是否違反《公平交易法》「足以影響交易秩序」?
- 美保守派基金會「大學言論自由度」排名,名校哈佛大學被評「0.00分」吊車尾
- 共和黨初選辯論與「後特朗普時代」出現的可能
- 《小分子团功能饮用水检测标准》团体标准立项评审网络视频会议成功召开
- 《老師,我可以抱您嗎?》:爆竹性子的女孩一點就炸開來,如何讓她接受導師的關懷?
- 江振誠《工作美學》:我挑選員工有一個原則,就是只用「沒經驗的新鮮人」
- 美國文化「有吵有糖吃」的深層意義:沉默可能帶來哪些負面後果?
- 加快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长江上游国家级经开区
- 北京觀察:一線城市「認房不認貸」只鬆綁部分需求,對於年輕人而言買房仍是天方夜譚
- 【小說】《暗路》選摘:靜美的冷淡及僵直的身體常常令幸緊張,不知如何拉近母女間的距離
- 孩子偷錢又說謊,直接賞耳光當心犯了家長管教的兩大盲點
- 高层屡屡提及的“大食物观”, 国常会再部署
- G20峰會閉幕,巴西接任輪值主席國,總統魯拉:普亭出席2024峰會不被逮捕
- 用五大情緒肌群應對工作上的「情緒勞動」,讓你從容面對壓力與刺激
- 《雖然想瘦,但不想再只吃雞胸肉了》:一想到一天只能吃一餐,就更激起我的食慾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