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南北分裂之《木蘭詩》的故事:木蘭參軍12年打的是哪一場戰爭?

文:阿前

最早的南北《木蘭詩》,據說收錄在南朝陳的分裂一本《古今樂錄》中,嗯,木爭就是蘭詩蘭參歌詞大全啦。編者是故打一個沙門,最近沙門和尚有點不敢亂寫。事木原書不存,軍年只有清朝人在整理《漢魏遺書鈔》收錄的場戰部分。嗯,南北就好像《三國志注》裡面很多原書都沒有了,分裂幾乎都靠著《三國志》留下來的木爭感覺。

那《漢魏遺書鈔》收錄的蘭詩蘭參部分是沒有《木蘭詩》的,靠北,故打那是事木誰說的?是宋朝人郭茂倩說的。郭先生的軍年著作《樂府詩集》寫:「按歌辭有《木蘭》一曲,不知起於何代也。」

木蘭是一種植物,看起來南方很流行做楫,船槳。流行不是說很多,是說文人雅士喜歡木蘭楫。用木蘭楫的,又叫木蘭船、木蘭舟,好雅好雅。這是題外話,我不想節全文,但其實郭先生是說,《古今樂錄》有收錄這個那個,《橫吹賦》有這個那個。至於《木蘭》?不知道是哪裡來的。

難道之前研究的學者都文盲?倒也不是。問題就在於,郭先生在那段說明完,就把《木蘭詩》跟《古今樂錄》的這個那個收錄在同一卷了。同時,還有這句。

《古今樂錄》曰木蘭不知名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附入。

這不是說木蘭是浙江人,是說附進來的木蘭詩,被「浙江西道觀察使」韋元甫加過筆。上面我把一些標點拿掉,也就是那句應該是:

《古今樂錄》曰木蘭不知名。

浙江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韋元甫續附入。

所以囉,才會有《木蘭》實際誕生於南北朝期間,被收錄在當代《古今樂錄》一說。那描述的內容也是什麼渡黃河,至黑山,八成也是北朝故事嘛。設內文為真的時候,你會發現一件事。《木蘭》前面寫「可汗大點兵」,但回來的時候「天子坐明堂」;再寫下去又「可汗問所欲」。

把可汗翻譯成皇帝,就是北魏史料開始的。《晉書》裡面比較有趣,你會看到吐谷渾王先自稱大單于,後來「號為戊寅可汗,沙漒雜種莫不歸附」。

shutterstock_156488929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這要說明的是,在五胡亂華期,或者說西晉開始,單于算是部族長。大單于則是朝廷給的「胡人部族大都督」官職。而當他當上可汗,其實就收了很多外部族進來,但《晉書》仍寫,戊寅可汗稱中土皇帝為天子。也就是撇開北魏喜歡亂翻譯的話,天子跟可汗是不應該畫上等號的。

更進一步說,可汗本身應該是因為單于的沒落(變成給人養的狗),才誕生的「蠻夷盟主」新稱呼。但由於時局紛亂,一開始就是「多可汗制」。並不是中式唯一天子的概念。那在天可汗李世民之前,身兼天子跟可汗兩種身分的,確實應該只有拓跋氏。

我想這也可以理解為《木蘭》最可能作於北魏,其次為唐初偽作的推論。

基本上,木蘭這個人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作者本身則肯定是知道「可汗」跟「天子」兩種稱呼的。那我們能夠看出,《木蘭》描寫的時代背景嗎?

原詩寫了「同行十二年」。一般都認為《木蘭》描述的是北魏跟柔然的戰爭,但其實《魏書》裡兩方的關係複雜,時戰時和,不會打那麼久的。

《樂府詩集》中韋元甫的續作,更有不同看法。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襲燕支虜。更攜於闐羌。

雪山定義繁複,但後面三句的指向就很明白:南北朝時,位於青海旁的特殊國家吐谷渾。吐谷渾本身是慕容鮮卑的分支,這大概要北齊以後才能被一般讀書人知道。

《魏書》裡面我們看一下比較有可能的事件,簡稱「慕利延」之亂好了(《宋書》稱慕延)。對這段混亂叛亂沒興趣可以跳過。

西元432年,吐谷渾王把赫連匈奴首領送給北魏,締結關係成為屬國,但是,其實同時吐谷渾也接受了劉裕的封賞。436年,吐谷渾王過世,當地推舉他的弟弟慕利延繼位,北魏派使者去續封,吐谷渾也向宋文帝討封賞。

439年,事發。當時北魏徵兵,要討伐涼州,就有一個太守往吐谷渾逃。慕利延以為北魏是來打他的,也逃了。北魏世祖拓跋燾就通知,「你哥有功,我不會殺你,回來。」但慕利延離開時,他堂哥的兒子「緯代」就代管啊。強碰,慕利延先下手為強。緯代死了,他的弟弟好不容易逃出,抵達北魏,請求拓跋燾給兵復國,拓跋燾就給了。

西元442年,北魏又出兵,這次真的是打吐谷渾了。慕利延出戰,被打敗,往于闐國撤退,殺了他們的國王,佔據城池。根據《魏書》說,慕利延兩年後又返回吐谷渾。但《宋書》則說,慕利延在于闐守了八年,就派人去跟劉宋說,守不住了,打算往越巂撤退。

這件事《魏書》也記了,不過時間上就有一點落差。結果北魏沒有打過來,慕利延卻死了。這時候,緯代的另一個弟弟「拾寅」被大家推舉出來當王(《魏書》作什寅),時為西元452年。北魏、劉宋都派遣使者封賞,而拾寅決定,繼續跟北魏打。

北魏先以附近的軍隊對戰,兩敗俱傷,拾寅遠遁。一直到460年,才再次集結各地大軍,終於打敗了拾寅。這時的北魏皇帝,就是親征次數最少的高宗拓跋濬,慕利延之亂到這裡結束。附帶一提,緯代跟拾寅的爸爸,曾經把慕利延也找來,跟他的20個兒子表演了:「單者易折,眾則難摧。」的折箭故事。

上面可以看到,北魏出兵跟吐谷渾作戰,期間長達18年。韋元甫把《木蘭》設定在這個時代,倒也不違了「天子坐明堂」,「同行十二年」。

shutterstock_1045540486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什麼?你說地名喔?

《木蘭》的黑山,一般都會說是陰山啦,殺虎山啦,反正就在蒙古因為要去打柔然嘛。不過《魏書》確實有黑山這個地名,而且是兩個。我缺少判斷專業,但第一個大致就在山西省一帶,北魏首都平城的東側。

車駕東轅。至黑山,校數軍實。

車駕出東道向黑山。

第一句還滿有參考價值的,意思是黑山是集結點。這也非常符合《木蘭》的內文:「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意思是木蘭並非一直往西往北去打仗,這一段只是她去黑山集合。「燕山胡騎鳴啾啾」,在這個解釋底下,就不是去什麼萬里之外的杭愛山打胡騎了,而是集結點雄壯威武的騎兵隊。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