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孩子偷錢又說謊,直接賞耳光當心犯了家長管教的兩大盲點

文:李維庭(穗波心理師,孩偷資深執業臨床心理師)

曾經有一位媽媽氣急敗壞地到我面前,錢又說她可愛天真的說謊賞耳孩子偷錢還說謊,她先是直接憤怒後來感到傷心。

她說她習慣把一些錢,光當管教擺在入門玄關的心犯檯子上,有一天,家長她擺了一百元在那,兩大盲點可是孩偷後來怎麼找都找不到,於是錢又她問家人誰有看到那一百元紙鈔,沒想到他七歲的說謊賞耳兒子就說:「我有看到,我拿去買糖果了」,直接媽媽當下憤怒異常,光當管教馬上教訓兒子,心犯「啪~」的家長一聲,賞了他一記耳光,然後口中說:「這麼小,就會偷錢,真是不可取!」

她心中想的是一定要好好管教兒子一番,免得他「走偏了」,賞他耳光其實自己也心痛,心中默默地認為這是在教養孩子。孩子當時被責打後,當然哭了一陣子,後來收乾眼淚。可是過了幾天,同樣的事又發生了,媽媽放在玄關檯上的錢又不見了,她又問家人誰看到那錢?

家人都沒有回應,她看了看兒子問:「是不是你拿走的?」,兒子卻一口回應:「沒有」。但兒子卻不能合理解釋他身上為何多了一些糖果,因此媽媽強烈懷疑是兒子偷走了,媽媽認為:這次不僅偷錢,孩子還說了謊。所以心裡存在一個疑問:我是不是打得不夠重,所以孩子不怕?

當我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我試圖讓媽媽瞭解她管教孩子的盲點,這位媽媽的管教作法,雖然是想趕緊導正孩子,卻用錯方法。

我告訴她有兩個管教上的盲點:

第一點,賞善罰惡的管教方法是源自於心理學的制約學習方式,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如果出現好的作為,我們就給予獎賞,比如說考好就給錢;反之,若孩子出現壞的行為,我們就給予處罰。用獎賞來鼓勵好的作為出現,用處罰來壓制壞的行為出現,這個心理機制叫「制約」,但這方法之所以有效的要訣在於行為之後,收到獎賞或被處罰的時間不能太長,間隔往往是數秒到數分鐘的時間,制約才有效用。

上述媽媽刮他的孩子一耳光,這個處罰,剛好制約到孩子誠實地承認他拿走錢的時候,所以刮耳光不是制約到暗中拿錢,而是制約到孩子誠實說出的行為(各位讀者是不是有恍然大悟之感呢),所以當下次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孩子索性不承認,因為他上次承認了,但接下來就被打耳光了。

很多父母在操作這項管教技術時,都犯了制約間距的錯誤,所以孩子愈打愈不聽,反而變本加厲說謊。就這個例子來說,媽媽合適的管教處理,應該是孩子承認時,稱讚他的誠實行為,再來處理「偷竊」的行為。

這種制約錯誤的行為日常常見,不只在親子教養上會發生誤用,連夫妻關係互動也可能發生誤用。我曾見過一位先生因打麻將很晚回家,妻子嘮叨地說他,他一聲不響地掏出一千元給妻子說:這是打麻將的分紅,希望妻子不再叼唸,但從制約的角度來看,下一次,妻子會繼續叼唸(因為叼唸就有錢拿),而這位先生會下意識地再拿錢出來「堵住妻子的嘴巴」。

第二點,我在第一點中把「偷竊」掛上引號是指,對孩子來說,他可能搞不清楚那叫「偷竊」。小孩所有權的概念大致萌芽於三到四歲,完全瞭解掌握在八歲左右,在這期間,他並不是那麼清楚。比如,當孩子取用家中檯上的水果吃時,家長並不會大喊「孩子偷了我的水果」,因為它放置在公開區供大家食用;同樣的概念,當孩子看到玄關檯上有100元鈔票時,相同的邏輯,他可能以為自行取用沒有問題。

所以像錢財這種私有財產,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不適合放置在家中的公眾區,放置在公眾區往往會提高問題出現的風險。

如果從這兩點來看孩子「偷竊又說謊」的壞行為出現,其實有不少比例來自教養方法的運用問題,太快用成人的角度壓制孩子行為,而欠缺對孩子行為本身動力的瞭解,造成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他為了「趨吉避凶」,只好在爸媽面前裝裝樣子,而當爸媽不在眼前時(外控的機制不在時),孩子表現就大不相同了。

另一個爸媽要注意的點是自己的焦慮與憤怒,因為當孩子犯錯時,許多爸媽太快想要「導正」孩子,也怕自己沒有盡到教養的責任,因而想趕快「處理孩子」,這時候就容易制約到錯的行為。

我建議爸媽在管教孩子之前,先讓自己情緒穩定靜下來思考,到底會制約到什麼行為;再者要提醒爸媽若使用責打處罰的話,它造成孩子心理的破壞力,是遠超於鼓勵與讚賞孩子。也就是說,責打處罰所造成的心理破壞量可以抵銷好幾次的鼓勵讚賞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增長量,因而嚴重損傷親子間的信任關係,不可不慎。

如果爸媽對怎麼讓孩子行為內外一致有興趣,在教養下順利成長,可以參考拙作〈如何讓孩子聽話,這原因是關鍵!〉一文。

延伸閱讀

  •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
  • 不要把孩子逼上犯罪的絕路——父母請別要求孩子「絕不說謊」
  • 打罵就能嚇阻孩子撒謊嗎?你該了解說謊的正面意圖

【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成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