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聽見外國人講德文,大部總會猜到他們從哪學來的分人。
要是說外式語用的句式四平八穩,像教科書內所教授的語都,那就知道必是會夾從書本上搬來的。語言學上稱這些固定句式為「formulaic language」,大部即是分人如公式 (formula)般的語言,常見於初學者的說外式語外語上。英文的語都「How are you?」之標準答案「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還有以「You are welcome.」回應感謝,就是會夾最有名的公式語言。
講公式語言,大部是分人學外文的第一步。特別是說外式語從沒去過當地生活,說出來的語都外語,總擺脫不了公式化。會夾
然而公式語言不代表不佳,因為學外語必定要有些基本句式旁身,讓人背熟語言的基本句法,主動賓如何排列。猶如背誦舊詩文,總會使人學到許多詞彙和表達方式,長大後總會感念那年背了這麼多唐詩宋詞,寫中文時總有貨在手。
大部分人說外語,都會夾雜公式語言。偶爾聽到一些操外國口音,遣詞用字卻異常地道的人,就知道他們的外語是從生活中學來的。
我住所附近有一巴爾幹麵包店,老闆是科索沃人,說阿爾巴尼亞文和塞爾維亞文。由於他初來德國,日常業務都需要一位中年女店員幫忙。這店員來自塞爾維亞,德文卻很道地,一點塞國口音都沒有,用字都是本地德文,再加上流暢俚俗語。我猜她的德文,都在多年的德國生活經驗中學來的。就是在德國服務業工作,從與同事和客人交流中練就的功架。
她給我的印象很深,因為平時接觸的外國店員和服務員,德文多是那些教科書中一式一樣的句子,不像這中年塞人變化之多。她也因而游走於本地人和同鄉之間,不論哪國人都與她打成一片,使人聯想到香港開埠初期那些英文流利的華人買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