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亞辰|攝影:林辰鍵
前言
說服人們相信一件事,專鐘充值和並非易事,業故意義在每個人都是事訓說廢業務的時代,口語表達成為一種必備能力。練師讓世界記住你的學表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項精準掌握時間、話讓語言,每分滿價釋放並創造行動力的專鐘充值和說故事技巧,稱作「TED時刻」。業故意義
一場精彩的事訓說廢演說,帶動聽眾情緒的練師鑰匙該置放哪兒?若想成為獨具魅力的講者,需擁有哪些魅力特質與演說技巧?內容鋪陳或敘事細節該留意的學表要件又有哪些?我們邀請TEDxTaipei的專業故事訓練師Dio(邱孟漢)和Prem(楊于葶)與大家一一分享。
內文
點擊TEDxTaipei的話讓網站影片,對於想汲取新知、每分滿價掌握溝通、專鐘充值和增進演說技巧的人而言,就像走進一座座寶山;數以千計的演說影像內容涵蓋:環境科學、醫療心理、表演藝術、社會參與、性別教育⋯⋯站上TEDxTaipei舞台的講者來自各行各業,每一個人以行動共創的角度出發,分享創意構想和人生閱歷。清清喉嚨,步上舞台的他們身上彷彿有光,巧妙施展語言與肢體的魔法。
充滿啟發性和渲染力的氛圍,是TEDxTaipei年會的一大特色,若想真實感受講者的熱情,每年都有這麼一次機會親臨現場。拿到TED官方授權十年來,TEDxTaipei每年按照年會主題挑選合適的講者。但不管是誰,都要謹守18分鐘的演說規則。為了確保演說的內容足夠精準,每一位講者在正式登台前都有專業的故事訓練師從旁協助,共同討論激發出創意,將腦中構想轉換成重要訊息。

不說廢話,簡化你的內容資訊量
從議題觀點、神態表露、肢體語言,每個環節都有必須掌握的技巧。有效溝通,與台下觀眾產生連結與共鳴,身為演講者的訓練師,Dio和Prem從過往的經驗指出,關鍵的第一步便是去蕪存菁、用刪減法找出想要傳遞的唯一核心訊息。短講的長度有限,若想激勵人心,務必簡單扼要、清楚地表達一個概念,保留住精華,過濾不必要的旁枝末節,觀眾才有可能輕易接收、進而被觸動。

用說故事的方式帶出整體的核心精神,勾勒情節的起承轉合,其中務必扣緊講者與受眾之間的關聯。「一旦主軸聚焦之後,對所有講者來講最困難的其實是『丟東西』。很多人會有一個錯誤概念:那我說話速度快一點。其實重點不是『快一點』,要取捨、專注在你要講的事情上,並且把它講好。」Dio表示,正因為每一位講者都擁有飽滿豐富的人生閱歷,為演說設定界線或限制,反而能將焦點集中,梳理出易懂的敘事架構。
兼具同理,換位思考與人產生對話
每一場TED演說緊貼生活,最打動人心的部分,便是讓觀眾深刻地認知到「你和我並無不同」。知名舞蹈家許芳宜曾在9年前站上TEDxTaipei舞台,參與過多次國際重要藝術節及世界巡迴,她向觀眾展現自己學習「不怕」的生命態度,「在假裝勇敢的過程裡面,我試著學習勇敢。」踩過挫折和困難,在自我完成的過程貫徹夢想,認真看待學習的熱情,徹底感染在場所有人。
「道理是沒有辦法傳達的,故事才有辦法傳達。故事能夠啟發人,他們之所以來分享這個故事,是因為你也可以有勇氣去改變。」Prem用換位思考的概念再三強調,讓觀眾想像、體會與講者一起置身當下的重要性,知識與人際互聯,傳播的效力才有可能擴大蔓延。說故事的技巧之所以成立,主要目的是與人展開對話。
善用貼近生活的譬喻和類比,把難理解的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化,試圖清除認知的障礙,能加深講者與聽者之間的深度連結
Dio和Prem說明,準備一場演說,事先了解受眾年齡層,確實能幫助內容主軸核心的確立。而演說過程所使用的邏輯思考、情感流轉還有言語詞彙,絕不能艱澀,「要讓你的專業,或是你畢生投入心血在做的事情,講到連小學生都聽得懂。」因為對涉身領域的熟悉和了解,使人有能力將一件事做清楚簡單的解釋。
用破題、生動譬喻和類比 消除言語障礙
若想在第一時間內抓住聽眾的目光,最好不要閒聊寒暄,「試著問一個跟你我生命相關的問題,讓大家共同認為自己該關心這個議題。」Prem指出,抓住人們好奇心、引起關注的方式,其中一個便是破題。她以去年「Come.Unity 我.我們」年會,為孩子爭取公園遊戲權利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為例,地方媽媽林亞玫提出對罐頭制式遊具的疑問,言簡意賅的開場白成為一道最精闢的指引——如何找回記憶中的城市街道、如何找回真正屬於孩童的遊樂場?引發眾人思考。

「其實溝通就是這個樣子。清楚自己想要講什麼,再用對方可以理解、感受的方法傳遞出去。」Dio說明,善用貼近生活的譬喻和類比,把難理解的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化,試圖清除認知的障礙,能加深講者與聽者之間的深度連結。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帶領探求新知、發表創新的實驗成果,會以別出心裁的數據分析,將龐大難懂的科學研究一一收攏。「當提出太多數字,很容易讓人變得麻木、沒有感覺。」Dio也提醒,一場演說的數據呈現不用多,只有讓數字活起來,內容才會使人感到新奇、有趣。
請求意見,至少100的練習
思想、語言與非語言(肢體)的融合與演譯,為TED演說很重要的一環。若想在台上展露自信,只有持續且勤勉的練習,才可能讓演說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所有的舞蹈家、表演者,在演出前都要練100遍。100遍的排練、試講是一定要的,因為這會幫助你不去擔心跟害怕。」Prem和Dio鼓勵想嘗試進行演說的每一個人,詢問家人或朋友意見,時常在人前練習,一次又一次的預演,努力能克服、協助自己駕馭舞台。

學習與壓力抗衡,只有基本功練紮實了,心才會變得踏實。「練習到全部都記住,最後那個『放手』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忘記你的腳本,就沒辦法跟現場觀眾產生共振。」不可諱言的,經驗再豐富的講者,都可能因為求好心切產生公開演說的恐懼。Dio和Prem分享,一場真槍實彈的演說,能明顯感受到全場屏息以待,放鬆、真誠地表露自我,儘管和排練有百分之十的誤差,仍舊不減個人演說的魅力與風采。「這反而讓你更像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台讀稿機。」
做自己,秉持分享的初心
當人和演說內容合而為一,自然會散發迷人光彩。試著回想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在產品發表會,他大方侃侃而言,如同與朋友聊天般輕鬆自在。「每個人講話的速度本來就不同。但不管你的說話速度快或慢,都不能保持單一,跟隨內容的起伏轉折,需要有節奏。」Dio說,在講到關鍵字或重點的時候,放大聲量或放慢速度,演繹的過程必須適切地停頓,掌握語言中的螢光筆,但不需要刻意,盡可能保持平時和朋友對話的語調。

完整的溝通是「有我也有你」,Prem表示,說好故事的祕訣在於消彌「小我」。焦點轉移在正面情緒的引導,不去在乎眾人可能對演說的評價,「那種刻意要激勵人心的事情不要做。人生本來就有起伏,真實去呈現你的脆弱、自我懷疑,只要你很真心地願意分享,沒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有力量。」說出發自內心的話,認知到講者與聽眾的關係是對等的,用真摯的情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其中,適時加入趣聞軼事,幽默的生活觀察會激起觀眾的笑聲,能為演說創造出輕鬆氣氛。
不害怕超越自我,保持一件事的熱忱
演說時候觀眾的注意力極度寶貴,兩人以過往經驗分析,平均一場18分鐘的短講,不會放映超過20張投影片。「如果你要講得好,一定要記住你才是主角,不要讓給投影片。」適度地運用多媒體工具,方能觸動視覺、聽覺等人體的多重感官,然而兼用圖像和文字的說明效果,亦涵蓋內容失焦的風險,「只要字一多,觀眾就會去讀,他們在讀文字的那30秒鐘就不會聽你講話。」抓住觀眾吸引力的技巧,最好用口語敘事為故事補足細節。
統整的能力是一定要練習的,越是不害怕的去挑戰自己,越能掌握把話講好的精髓
重新連結觀眾,喚起他們對講題內容的記憶——Call to action(行動呼籲)是TED演說很重要的一種結尾方式。找到與自身的關聯,用行動創造出實質改變。思考是難的,有時候問一個問題,都足以灌輸強而有力的思想。然而無論演說開頭的雕琢、內容的鋪陳,或令人難忘的故事結尾,講者若對講題沒有高度的熱忱,再多的演講技巧都將失去意義。
若說演講者有一項任務,那就是拓展人們視野,帶領眾人感知世界的全新面向。從18分鐘到15、12、甚至9分鐘,Dio和Prem從經驗中判斷,為每位講者的內容制定不同的演說長度。「統整的能力是一定要練習的,越是不害怕的去挑戰自己,越能掌握把話講好的精髓。」

能感動人的溝通,正是激勵眾人起身改變的力量。若想套用TED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的演說、自我介紹,兩人給出中肯建議:「不要忘記你是誰、別人是誰。學會給自己一些短的時間,想想看這件事情我可不可以3分鐘、5分鐘內講好。因為在未來的世代,人們願意停留的專注力恐怕只會越來少。」
本文經《點讀華山》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