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跳出“老三件” 文物“活”起来 旅游
新华社郑州10月25日电题:河南博物院:跳出“老三件” 文物“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李文哲 走进河南博物院主展馆,老三件“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选取包括妇好鸮尊、河南杜岭方鼎等镇院之宝在内的博物精品文物5000余件套,完整呈现华夏民族的院跳游文明发展轨迹,吸引各地观众前来观看。出文 展柜、物活实物、起旅说明牌是老三件博物馆的“老三件”。历时5年全方位提升,河南河南博物院去年全面恢复开放。博物一年多来,院跳游河南博物院跳出“三大件”,出文探索新表达、物活玩转新技术、起旅推出新文创,老三件成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点击官网首页,进入视频展播,通过《中原藏珍》《红色记忆》等带有生动讲解的短视频,观众即可欣赏从未谋面的珍宝。“《中原藏珍》每集讲述1个文物故事,每周推出一期,深受观众喜爱。我们的视频团队还被省内地市兄弟博物馆邀请到当地拍摄珍藏文物。”河南博物院传播科科长王文析说。 河南是中国文物大省,新中国考古第一铲从这里挥起。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但常年展出的也只有六七千件套,大量文物藏在深闺之中。 如何让更多文物为人所知?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介绍,利用技术手段制作优质的内容资源之外,河南博物院还陆续登录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等平台,形成新媒体传播矩阵,频上热搜话题。 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兼有古朴和现代之美的百花奖LOGO引发网友热议,LOGO的设计灵感源于举办地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杜岭方鼎上的兽面纹;今年年初,一支5分钟的舞蹈《唐宫夜宴》火遍全网,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美人”原型取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这些文物均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 “唐宫小姐姐们的妆容有什么讲究?”“国宝背后都有什么故事?”热搜之后,河南博物院官微及时推出相关文物故事,与网友互动。不少年轻人特意跑到河南博物院“探秘”。河南博物院预约参观数据显示,今年以来,5成以上到访观众为35岁以下人群。 2021年全国双创周上,河南博物院数字考古盲盒亮相郑州双创街区,用户进入支付宝“一起考古吧”小程序,不仅可以在虚拟考古工地里体验洛阳铲、毛刷等考古工具,还可了解所挖到的宝物故事。目前已有80多款文物上线。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表示:“过去是待客上门,如今我们转变观念,让文物元素走出去,数字化、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给隐患“画红线” 为安全“亮绿灯”_
- 台青“网红”主播的大陆梦想
- 台湾创客尤翰源:自豪在武汉求学
- 两岸青年五城创业联盟成立
- 第二届黄河流域缺陷产品召回技术联盟工作暨电动自行车阶段性整治工作推进座谈会在太原召开
- 台胞“邱邱老师”和他的马赛克“鱼盘”
- “80后”台湾青年在上海直播带货 为两岸年轻人提供筑梦舞台
- 台青“扎根”大陆十余载:与时俱进“掘金”新机遇
- 【网络中国节·元宵】摸米龟赏民俗 泉州霞洲妈祖宫举行“乞龟”活动
- 50名两岸“新农人”聚福州深造“活化乡村”
- 台湾青年在大陆的“初体验”与“深融合”
- 佳木斯市台办搭建法律服务工作平台维护台胞台企合法权益
- 中国队拿下金牌榜、奖牌榜双料第一!亚冬会见证他们的“第一次”
- (台青话融合)“80后”台湾工程师“登陆”做“新农人”:发展机遇不可限量
- “95后”台青筑梦大陆:在“二次元”珠宝的小众领域“振翅”
- 台湾橄榄球教练黄华中:多年为大陆“育苗” 促两岸体育交流
- 明光做好企业校园招聘保障工作_
- (台青话融合)台籍“95后”演奏员重庆逐梦五年:为民族音乐传承贡献力量
- 台胞潘恩郁探路“元宇宙”:架起中华文化与现实世界的数字之桥
- 台商“反哺” 各方助力——上海浦东新添两岸青创平台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