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在邁向「國家2050淨零排放」的證交政策目標前進。台灣證券交易所(後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將共同出資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所與所市預計於今2023年中完成設立登記,國發共同關概而消息一出,基金交易各大碳權概念股遭到市場追買。成立場追
全台業者注意碳費來了!台灣碳權
證交所指出,買碳去(2022)年已針對「碳權交易平台」成立專案編組,權相於此期間也參訪日、念股韓、證交星等交所就相關議題交流。所與所市
催生台灣碳權交易所的國發共同關概關鍵法條是《氣候變遷因應法》。
證交所說明今(2023)年1月該法三讀通過後,基金交易與環保署、成立場追證期局組成工作小組定期召集會議討論,台灣碳權並持續與國發會、經濟部、環保署及金管會等相關單位統籌規劃,未來將持續蒐集智庫建言,拜訪工商團體、環保團體聽取意見。
《氣候變遷因應法》原本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經過修法後明定台灣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而兩法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後者除了將淨零碳排視為重要目標以外,還包含將行動綱領由5年縮短為4年檢討一次,並正式開徵「碳費」。
首要影響業者,包含製造業、鋼鐵造紙等產業
碳費正式上路,目前規劃採分階段徵收。據環保署解釋,首要階段鎖定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統計,排碳大戶包含台積電、中鋼、台灣中油等,還有台泥、友達、群創、長春石化及台塑等業者均名列前茅。
未來,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是各大企業重要的賣買碳權平台,這關乎出口業者出口各國的競爭力。證交所強調,該交易所的主要業務,包含: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宣導服務。
證交所進一步解釋,目前國內碳權部分將配合環保署法規進程及制度規劃,至於國際碳權則將依國內企業需求與國際認證機構洽商合作,協助國內企業降低減碳成本,因應國際減碳衝擊。
證交所指出,針對國內碳費課徵、國際碳邊境稅實施及供應鏈碳中和等議題,也將提供相關諮詢及宣導服務,以緩解企業碳焦慮。
手握大筆碳權的公司遭市場追買
法條也明定中央主管機關主辦和協辦機關,例如:再生能源發展由經濟部主辦、科技部協辦,自然碳匯強化則由農委會主辦、內政部與海委會協辦等。
此外,考量到氣候變遷議題涉及層面廣泛,未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會)負責協調整合,本法方針及重大政策之跨部會事務。
受到碳權交易所成立影響,台灣造紙類股,包含華紙、永豐餘等股價紛紛上揚。資深投資人黃伯堃分析指出,碳權概念股並不是近日的題材,但是受到近日政策帶動,手握大筆碳權的公司,未來將可以透過交易所,帶動集團獲利,市場也有更多想像可以發揮。
事實上,碳權的相關概念源自歐盟(EU),它們預計逐步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碳密集產品,如石化、鋼鐵和水泥等產品,若要進入歐盟販賣則需要收相應的碳成本,進口商則要購買碳權。
特斯拉靠碳權獲利驚人
黃伯堃分析,未來提早進行轉型的公司,或者擁有大量綠色資產的公司,將有更多碳權可以販賣。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電動車巨擘特斯拉(Tesla),由於電動車屬於綠色產業,可以獲得更多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s),意即許多轉型不及的傳統車商等業者,將更傾向和特斯拉購買額度。
黃伯堃也一再強調,台灣因為擁有包含台積電在內的眾多製造業,未來這些高碳排業者,乃至於市場頭投資人,將圍繞著碳權等議題討論,而轉型成功的業者將能成為產業佼佼者,反之則會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2021年當時指出,全球五分之四的排放仍未定價,平均排放價格也僅為每噸3美元,後因烏俄戰爭僵持等複合性因素,碳權價格也開始攀升。
此外,中國全國碳交易市場於2021年6月底上線,將成全球最大碳市場,預料未來也將影響台灣市場。
最後,證交所指出,台灣碳權交易所的設立,可望協助企業於達成碳中和目標,創造減碳誘因,進而激勵低碳或綠能科技創新,創造綠色就業機會,未來並將藉由碳權交易增加國際間交流與合作。
延伸閱讀
- 如果我擁有一片森林,可以開始對外賣「碳權」嗎?
- 碳權最大的問題是取錯名字了!這裡的「權」不是權利或股權的意思
- 單身狗賺爛了:不生小孩省下的碳,可以當作「碳權」來賣嗎?
- 小資族沒有管道參與碳定價市場?其實,碳權投資早就有ETF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