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專訪】《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作者謝宗廷:趁年輕至少去闖蕩一次吧,年齡到了很自然就會有一百個腳麻的理由

文:謝宗廷(Aaron Hsieh)|筆訪:愛麗絲

人生勝利組的專訪指南作者至少自經歷是什麼模樣?一路學霸、超級菁英、普通海外求學,海外會於國外從事高薪工作嗎?
想要出國工作,求職去闖必定得出生在有富爸爸的謝宗家庭嗎?
不是「海歸派」,不是廷趁超級菁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在海外工作,是蕩次的理天方夜譚嗎?

《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作者謝宗廷(Aaron Hsieh)經歷退伍後求職失利、創業失敗,吧年百個沒有留學經驗也沒有國外身分,腳麻但他憑兩年本土工作經驗順利開啟海外職涯,專訪指南作者至少自自己收過許多歐美公司的普通offer,也幫很多人成功拿到海外offer。海外會他用超過五年的求職去闖社群分享、職涯輔導經驗,謝宗歸納出原創的LIST原則,這回更集結成書,即使讀者身在台灣,也能使用這套方法不斷迭代嘗試,拉近與世界的「職」線距離。

以下,是我們與作者的跨海筆訪:

  • 問:讓您從「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到世界的職線距離」等社群分享,到集結內容出版此書的契機是什麼呢?您認為書籍與網路兩種資訊載體有什麼差異呢?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

答:TEiUK一開始走的是分享會的形式,目的也很單純,我們希望能夠達到「有延續性的互助圈」這件事。要有延續性,每年就得至少有幾次活動,而要讓大家能夠互助,我覺得從和我同期前往英國的範本開始,如果有人受到啟發,出國後也願意回頭分享,這個互助圈就成形了。不過透過分享會的形式能夠接觸到的族群終究有限,我在第一次決定離開英國的時候,就有把這些經歷集結成書的念頭,我才開始去找出版社提案。後來疫情爆發,TEiUK的分享會也中斷了一陣子,我更覺得應該要趕快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才行。

可能我比較傳統,我認為透過出版社出版書籍還是代表著一種公信力,也能比較公正的給現在的人評價,也給後輩的人評價,網路的評論則比較有時效性。而書籍先天就有篇幅限制和集結成冊的特性,也代表你必須要想辦法把散落的知識點串連起來,並找到一個主軸去闡述你的核心思想,這是我用「LIST原則」去串聯精實求職的方法論,以及把「選擇」當成這本書的核心主旨的理由。

和很多把部落格文章集結成書的做法不同,我是用半學術的方式在看待這本書的,包含圖說、註釋、附錄等等,這都是書籍這個載體的特性。網路文章當然也可以集結成冊並增加註釋,但那不是一種必須。也因為這樣,在資訊過載的現在,用書作為一個「有限的入門起點」我覺得是很好的方式,你知道可以從哪裡開始,也知道讀到哪裡算是「完成了」這個步驟,比較不會讓人陷入資訊海洋而無所適從。

這個過程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疫情和評論吧。因為疫情的關係,書的大綱修正了幾次,從原本比較複雜的LISTEN原則改成了LIST原則,也把本來沒有提到的後疫情時代納入進來,想不到寫書也可以像創業一樣軸轉,其實是很新奇的體驗。也因為出書時間比原本規劃的晚了兩年,這段期間我發現網路上分享出國工作的心得已經不像2015年時那麼稀缺了,各行各業各個國家的分享也越來越多,有時候我也會質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在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

我也試過發一些小節錄到不同的論壇聽聽回饋,結果當然也是有推有噓,這個過程我也開始意識到為什麼很多知名作家都會說:「不要管評論家說什麼」。只是創作畢竟是一個把自己的真心公諸於世的過程,心智再怎麼強健也很難不被別人影響,我想這可以是我成為作家的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

  • 問:您在書中提及,最初想出國工作只是單純想在兩、三個不同的文化圈住上幾年,增加生命經驗的厚度,最後實現當個作家的夢。大約從何時開始,您將「當作家」視為夢想的呢?為什麼?您認為除了出版此書,您目前在做的事與當作家有哪些共通性呢?

答:應該是從小學就開始了吧,雖然那時候最想當的是詩人而不是作家,因為我隱約覺得當作家就是要當小說家,但我不太會說故事。從小到大也只有作文這個項目我常常得到超越同齡人的評價,從散文、古文、現代詩、絕句、宋詞我都能寫,所以每當低潮的時候,我都會覺得也許我在做的不是我最擅長的事,寫作才是。

當然長大職涯的探索夠多了之後,我也知道那可能只是小時候被誇獎後的深層記憶,放在現實市場裡,我的文字能力比起十年來累積的工作能力,可能根本什麼也不是,不過當成一個童年的夢來追尋我覺得也還是挺浪漫的,值得繼續作夢。

結果出的第一本書和小時候想的作家可能根本搭不上線,但這可能也滿符合精實創業的精神的。我現在仍喜歡觀察,觀察世界各地的人的互動、觀察不同文化的場域、有時候去參與一個故事,有時候則是靜靜的聽人說故事,這些都像是寫作需要的素材累積,不過其實對於工作也還滿實用的,因為這些觀察,常常就是你能為團隊做出貢獻的機會點,也常常是創意的來源。

  • 問:您大學時為什麼會選擇就讀生科系呢?大學所學、參與不同社團對您未來職涯有哪些影響呢?在您大學時期,曾考慮申請過交換學生嗎?為什麼?

答:我考大學的時候其實也不知道要念什麼,那時候唸三類就覺得也許當醫師很不錯。因為我隱約覺得自己想要當作家,當醫師的話好像可以聽到很多人的故事,但又不用和人太深入的交流,收入又可以過上很不錯的生活,不然就考醫科吧!但結果指考沒考好,在三類組裡面我就決定選了屬於基礎科學的生科系來唸了。

決定不走學術路線開始去修一些管院的課之後,我也才有機會聽到很多職場前輩返回校園的分享,不管是分享的方式、經歷、和職涯的可能性都對我有很多啟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場顧問業的講座,有個學姊提到:「我一直想出國工作,但不知道要做什麼,就上網查了一下什麼工作可以出國工作。第一個是空服員不想,第二個跳出來的就是顧問。」那應該是我開始認真修改履歷和尋找實習和領導機會的起點。

在大學時參加的創業社團和服務性社團對我而言都有滿大的影響,包含一些社會學的關懷、設計思考、和比較現代的矽谷創業模式。其中YEF這個活動對我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那是一屆200人左右的跨校創業競賽,我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找資料和分析資料的強項,我的第一個創業、後來轉職成工程師、都和這個活動有關。

我原本的計畫是想要直接出國留學,所以也沒有在大二時就特別去考托福準備交換。快畢業時計畫又變成先工作再去留學,考托福的時間又繼續延後了。如果有機會回頭跟當時的自己說說話,我也許會去交換也不一定。也許因此就開拓了另一條路,那可能也就不會有這本書了。

  • 問:您曾認為自己是內向的人,卻因第一份工作老闆的評價改變自我定錨,認知到自己是能領導團隊的人。您認為讓您從性格內向到能跨出舒適圈、同理內向者並用外向者方式表達,一路上造成轉變的原因是什麼呢?內向曾是您渴望改善的缺點嗎?為什麼?如今您如何看待這項特質呢?

答:我覺得可能我個性裡本來就有一種躁動吧,雖然外顯上是平靜的,但是我實在不想成為跟別人一模一樣的人,所以我本來就滿願意跨出舒適圈的,即使那會讓我出糗也沒關係。我的轉變比較像是願意表達意見、用外向的一面面對人群,而不是願意跨出舒適圈這件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