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岡田尊司
制約的原理與應用
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研究成果究竟為何獲得列寧如此讚賞呢?想要知道原因,必須深入了解帕夫洛夫的當洗的關等相研究概要。他的腦統研究絕非僅是狗聽了鈴聲就流口水這麼簡單的結果,而是治們藉此發現了更重要的現象。
餵飼料之前搖鈴是洗腦所謂的「制約」,藉由制約,鍵均原本無關於生理現象的與反刺激(鈴聲),引發與生理現象有關的常相刺激(飼料),這就是現在稱為古典制約的行動操控手法。
制約又稱為關聯性學習。當洗的關等相原本毫無關聯的腦統兩件事屢次同時出現,腦部因而將兩件事結合,治們導致原本毫無關係的洗腦刺激引發相同反應,也就是鍵均腦中形成自動的迴路。
這種制約往往會發生在意想不到的與反情況下。例如搭乘地下鐵時突然身體不適,結果從此對搭乘地下鐵感到不安,每次要搭乘就覺得不舒服。儘管身體不適另有其因,然而腦中已經形成「地下鐵」與「身體不適」的迴路,導致光是想像要搭乘地下鐵就不安。
有位學生上英文課時挨老師罵,從此討厭英文,就算想念英文也念不下去,這也是因為「挨罵」這項不愉快的經驗與「英文」結合。就算挨罵另有其因,學生腦中還是建立了武斷的關聯,變得討厭英文,這也是一種古典制約。
制約刺激成為引發反應的原因。了解是何種刺激,便能預防不良反應。反之,活用引發良好反應的刺激也能提升表現。
例如覺得莫名順利或感到凶兆時,也是藉由過往制約的徵兆預知成功或失敗。相信會成功自然容易成功;認定會失敗於是氣餒畏縮,結果失敗成為家常便飯
活用制約能控制情緒與幹勁。控制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積極採用帶來成功與優秀成果的制約。例如:記錄生活順遂時的行動、聆聽進展順利時所聽的音樂、堅持穿著特定的服裝、使用特定的文具⋯⋯都是不錯的辦法。
有些人明明一切進展順利,卻因為改變做法和生活方式,迷失了專屬自己的成功模式。
相同原理也能運用於控制他人行動與心理狀態。基本做法是將生活與行動模式化,在切換行動與思考時給予成為信號的刺激。例如播放固定的音樂或搖鈴都是常見的做法。
制約刺激也能當作「鎮定劑」。例如進展順利時,以固定的話語打氣或面帶笑容地做肢體接觸,如此一來,這些話語與行動便成為順利與安心的制約。當沮喪或不安時聽到相同的話語,接受充滿笑容的肢體接觸,便能重新找回安全感。
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所採用的錯誤方法是一遇上挫折就完全改變順利時的因應方式,這種做法會更無所適從,容易陷入不良反應。
均等相與反常相:洗腦的關鍵
制約也是重要的思想控制技術。其實帕夫洛夫發現洗腦最重要的關鍵,搖鈴與狗的實驗還有後續。
知道聽到鈴聲就能吃到飼料,所以狗流出口水,帕夫洛夫稱這種階段為「均等相」。
當條件反射成立之後,搖鈴卻不一定給飼料。狗會因為對應缺乏一貫性而逐漸不一定分泌口水,或者聽到鈴聲也不見得有所反應。此時甚至會出現鈴聲愈小反應愈大,鈴聲愈大反而不見得有反應的相反傾向。帕夫洛夫稱此階段為「反常相」。
反常相也可說是混亂狀態。無法依循過往的規則和制度,開始迷失方向與信仰。相信各位讀者都已經發現想要撼動既有的價值觀和思考模式,這種情況最為有效。
如同前文所示,可預測的情況是「鎮定劑」,出乎意料的狀況會提高不安的程度。實際上,洗腦的做法是讓受洗腦方依賴鎮定劑後突然不再給予,將對方推入不安的深淵。
當事人因為突然陷入不安而思緒混亂,開始反省、自責、揣摩洗腦方的心情、看對方的臉色行事。
等受洗腦方體驗了一陣子不安,情緒緊繃到最高點時,洗腦方再暗示為何不滿。受洗腦方為了舒緩當下的情緒,自然會主動妥協,成為任人操控的傀儡。
這同時也是脾氣反覆無常又有控制慾的人,控制依賴型人格者的典型模式。這種時候,控制方心情好時的反應成為依賴型人格的鎮定劑。受控方在不知不覺變得依賴這種鎮定劑,為了確保時時都有鎮定劑,為對方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反常相是用於了解乍看之下奇妙的行動和控制行動模式非常重要的要素。然而想要洗腦必須進展到下一個階段。
超反常相:消除條件反射的方法
這項驚人的發現其實源自一場意外。與其說是幸運的偶然,不如說是不幸的災害。1924年,聖彼得堡發生一場大洪水,帕夫洛夫的實驗室也無法倖免於難。大量的洪水流入實驗室,養來做實驗的狗、機器、狗籠也都泡在水裡。實驗狗無法逃離狗籠,只能在洪水中載浮載沉。好險當時一名助手抵達實驗室,在千鈞一髮之際把狗都救了出來。
洪水消退之後,帕夫洛夫著手開始做實驗。此時他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狗聽到鈴聲卻毫無反應,無論測試幾次都一樣,原本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居然消失了。推測是差點溺死的衝擊消除了條件反射。
帕夫洛夫實際重複了一次建立條件反射和溺水的情況,發現狗果然在歷經生命危險之後失去了原本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
他同時發現狗不僅失去了原本學會的條件反射,還出現了其他奇妙的現象:狗的個性有時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原本乖巧安靜的狗變得粗暴愛咬人,原本粗暴兇惡的狗反而變得溫和順從。
帕夫洛夫把這種因為心靈受創而不僅失去原本學會的條件反射,甚至狀態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的現象稱為「超反常相」。
負責研究蘇聯的洗腦技術成效的精神科醫師威廉.薩甘(William Sargant),認為帕夫洛夫的研究成果展現了原本信賴的行動模式與價值觀在生命受到威脅的處境中無法發揮任何作用,導致心靈承受莫大創傷,因此誘發了逆轉反應。
我有時也會遇上原本的信仰瓦解時,言行舉止判若兩人的案例。薩甘的說明與我的臨床經驗一致。
無論是好是壞,被逼到極限都是改變行為的契機。換句話說,原本的程式在逼到絕境時容易遭到移除,出現程式被修改的現象。
無論是刻意操作的洗腦或是自發的悔改,多半都是因為被逼入絕境。反之,價值觀唯有陷入絕境時才可能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各類洗腦相關技術的共通點都是把人逼到嚴酷的極限狀態,使盡各種手段造成痛苦、屈辱、不安,例如睡眠短暫、營養不良、與世隔絕、生活不規則且無法預測、失去隱私、嚴苛單調的日常作業、批判與自我否定、遭人破口大罵與施暴所帶來的屈辱、生活充斥痛苦、禁止快樂與娛樂、荒謬不合理的對待等等。
禪宗的師父對待弟子的方式也是非常荒誕無稽,近乎沒來由的虐待。然而荒謬與虐待對於修行是有意義的。合情合理的知識與頭銜對修行毫無助益,唯有處於嬰兒般的無力絕境才能抵達新境地。
宗教的修行與洗腦其實是一體兩面。解脫與洗腦的共通點都是消弭既有的價值觀。
從古典制約到操作制約:行為主義的非人道面向
更巧妙地使用制約控制,能有效改變行動模式、提升幹勁、治療怪癖。
帕夫洛夫的制約控制是結合一定的刺激與反應,建立條件反射的迴路,這種制約稱為古典制約。古典制約所引發的反應是人類既有的生理(例如看到食物便流口水)或情緒反應(遭人傷害便發怒)。流口水、動怒是人類天生的反應,而非透過制約所創造的結果。
帕夫洛夫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行動可能受到控制,帶給許多人靈感,產生擴大運用範圍的潮流與野心。
帕夫洛夫的研究流傳至美國,催生了新的心理學領域──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之父約翰.布羅德斯.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與傳承其學說的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創下心理學史新的一頁:他們進一步發展帕夫洛夫的理論,奠定了名為「操作制約」的方法。史金納甚至號稱使用自己開發的方法,任何反應都能創作自如,就連行動模式與人格都能依照期望設計。
操作制約的原理十分簡單:出現良好行為時給予獎勵(舒適的刺激),進行正增強;出現不良行為時給予懲罰(不適的刺激),進行負增強。只要貫徹這套簡單的做法便能促使良好行為增加、不良行為減少。
操作制約又稱工具制約或工具制約學習,也能當作是透過學習理解。藉由學習何種行動適合環境,促使行動發生變化。
操作制約就連蛞蝓等神經元單純的生物都能發揮功效,反而像人類等具備高等智慧的生物不見得能執行順利,理性與情感有時反而是操作制約的敗因。換句話說,希望操作制約生效的最好方法是不要發怒或猜測失敗的原因,平靜地重複機械化的訓練,促使行動成為習慣,自然會產生變化。
操作制約失敗的原因在於情緒化地斥責與說教,導致當事人意氣用事,故意從事相反的行為,產生不必要的緊張情緒。過度的負增強導致懲罰過頭,也會產生情緒的反抗而失敗。
適度的操作制約能收到超乎期待的成果。例如華生以實驗呈現操作制約能輕易改變嬰兒的興趣。他給一名十一個月大的嬰兒一隻習慣人類的小白鼠,小白鼠立刻成為嬰兒的朋友,玩在一起。然而他輕而易舉地將熟悉轉化為恐懼:每當小白鼠接近嬰兒用的安全圍欄,便製造刺耳的噪音。反覆幾次之後,嬰兒單是看到小白鼠便泫然欲泣。由此可知,連好惡等嗜好都能輕易受人左右。
從這個案例可知,行為主義具有非人道的一面。其實行為主義心理學完全忽略人性,認為行為才是一切。史金納甚至表示他能隨心所欲打造孩童的個性。
美國部分的監獄曾在史金納影響力強大時採用操作制約改善犯人的行為。行為良好時給予獎勵,但行為不良時關進單人房或束縛肉體等懲罰愈演愈烈,最後引發犯人與人權團體猛烈抨擊,以失敗收場。
然而,過去在精神病院進行的治療其實更為可怕,每當患者反抗便施以電擊。這種做法有時也會用於治療,例如在腰上裝設可以遠距離操作的厭惡刺激器,每當行為不良便施以輕微電擊作為厭惡刺激。施以厭惡刺激前先傳送雙音多頻信號作為警告,聽到警告便停止行動,自然無須受罰。這些機器原本是用來減少自殘與攻擊行為。單就改善行為來看,操作制約的確有效。
當時眾人對於操作制約能否實際改變思想與信念仍半信半疑,其實鐵幕背後早已發展出更驚人的思想控制技術,只是長期籠罩在神祕的面紗下,細節不為人知。西方國家直到1950年代才發現原來思想控制不是幻想,而是現實。
延伸閱讀
- 三個人生課程、邪教常用的洗腦心理技法與對策
- 《現代「洗腦」手冊》:如何進行洗腦工作?前奧姆真理教幹部的自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當「洗腦」統治了我們:思想控制的技術》,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岡田尊司
譯者:陳令嫻
暢銷書作家岡田尊司說:「現代社會的結構是『便於欺騙也容易上當』。」我們正處於一個「洗腦社會」,日常生活中「洗腦」無所不在──它可以用於潛能開發、自我成長、戒除惡習、自我暗示療法,也可以拿來操控輿論、吸金、恐攻、騙選票、奴役勞工。
難道是我們奴性太重嗎?會上當受騙的只有「傻子」而已嗎?不!父母的親情綑綁、伴侶的情緒勒索、教育的思想灌輸、企業的血汗奴役、商人的推銷手法、媒體的帶風向⋯⋯都充斥著洗腦的要素。
洗腦的本質是「欺騙」,這樣的欺瞞卻包裹在「榮譽」「團體壓力」「自我認同」「渴望被愛」等各種糖衣之下,洗腦方甚至偽裝成「夥伴」或「好心人」,給予你「忠告」,其實是變相的控制。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