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官员下基层莫当“接头干部” 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官员下基层莫当“接头干部” 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2012-01-10 11:03:00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前不久,接头干部听一位村支书讲:现在有的下基乡镇干部下村,往往与工作对象约个时间地点,层莫匆匆“接头”说几句,解决问个数字填个表,群众打声招呼转身走。实际对这些“接头干部”,问题群众当然不满意。接头干部他们貌似下了乡、下基进了村,层莫实际上却只是解决个形式。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群众工作作风,不仅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反而疏远了干群关系。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随着“三提五统”的接头干部取消、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还需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走上村头、蹲在地头?面对这个问题,不禁想起日前山东宁阳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文章。正如他所言,形势任务变化了,“走基层”更应当成为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

现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头绪多、担子重、压力大。农业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深入调整,农民培训力度需要加大,惠农举措需要落到实处,社会稳定需要继续巩固,农村文化需要大力建设……这就对基层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群众工作的法宝不仅不能丢,更应传承发扬;干部下基层的“接头”作风不仅不能有,反而应争做下基层的“多头”干部。

多到田埂头,干事有准头。多下乡、常入村,躬下身子进柴屋,蹲到灶边绘蓝图,摸准民情,把脉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惠民措施;常做调研,立足实际,理清思路,才能找准发展路子。

多上土炕头,群众有靠头。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对外招商引资的多了,向上争取的多了,上网的多了,但到基层去的少了,关心农民疾苦的少了,能叫上名字的农民朋友也不多了,干群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导致平时工作推不动,关键时刻叫不应。人心就是这样,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只有干部平时注重访贫问苦,多坐硬板凳、多上土炕头,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好事, 才能成为群众拥护的贴心人。沈浩去世后留下了七双满是泥浆的鞋子,每双鞋子都沉淀了厚重的公仆之情。

多来地里头,落实有劲头。有人说基层干部是“芝麻官、绿豆权、西瓜责”,基层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话虽打趣,但也反映了基层的重要作用、基层工作的现实难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桩一件都要实打实去完成。

比如,下乡家电如何确保质优价廉、使用方便,水利建设如何有效对接农业生产需求,类似这些问题充满挑战,检验着干部对复杂现实了解深不深、对深层问题研究透不透,考验着他们的执行力,同时更倒逼干部深入一线,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向基层“求解”,不断从群众智慧、火热实践中寻找答案、破解难题、探索创新,用“脚板落地”推动政策落实。

莫怕鞋子沾上泥,莫做浮头鱼吐空泡,莫学蒲公英满天飞,莫当下基层的“接头干部”。干部常下基层,常在基层,重在融入,难在坚持,贵在实效,关键在把基层实际、民情民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导航仪。如此,基层的天地会越来越广阔,基层工作会越来越有作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