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下田一太
婆羅浮屠其實是世界述佛式卒塔婆(佛塔)?
藉由浮雕講述佛教教誨的婆羅浮屠,這種階梯金字塔的金字教教階梯金字形式,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許多論點都支持,塔百塔形這種形式本來是科藉佛塔,亦即卒塔婆。由浮所謂的雕講卒塔婆,本來是婆羅王族或貴族的墳墓,在半球狀的浮屠土丘上插著陽傘,其後演變成安置釋尊遺骨或其代替品舍利子,麼採用於禮拜的世界述佛式紀念建築。西元前三世紀在印度桑吉建立的金字教教階梯金字半球狀墳塚型的卒塔婆,是塔百塔形最早期的遺址。許多卒塔婆在完工後,科藉會以最初的由浮建築物為核心,不斷增建,雕講稱為「增擴」。這種在增擴下變得巨大化的傾向在斯里蘭卡最為顯著,過去曾出現高達100公尺上以上的卒塔婆。
興建卒塔婆的形式與材料因地而異,例如緬甸、泰國用紅磚或石頭建的吊鐘型卒塔婆,或是中國、日本的多層建築,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型態。光是在日本國內,除了五重塔、三重塔,還有保留最早半球形樣貌的多寶塔,以及多層化的石塔等,建成了各種樣式。隨著佛教的傳播,並呼應各地的信仰與造型偏好,運用當地材料及傳統技法,卒塔婆的地理散布委實相當有趣。
婆羅浮屠也是眾多卒塔婆形式之一,不過,如果卒塔婆的本質是供奉舍利子專用的建築,婆羅浮屠是否能滿足這個條件呢?以日本的五重塔為例,在飛鳥寺、法隆寺等地的五重塔,都曾在塔心基礎內發現舍利容器,這正是卒塔婆的確切證明。
收納舍利容器的位置,依照卒塔婆的形式而不同。光是印度的半球狀卒塔婆,即便大家都會把舍利子放在塔的中軸連線處,卻有可能放在塔頂的平頭處,或是半圓球狀的覆鉢中,並沒有統一的規則。東南亞的泰國,也有在卒塔婆中發現舍利容器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收納於卒塔婆正下方基壇內部的地下室。在這些地下室,除了保管舍利子的金銅合金容器,還發現了陶瓷、戒指、寶石等許多供品。
但在婆羅浮屠,至今卻從未發現舍利容器。雖然考古學家曾在中央卒塔婆內部發現小密室,裡頭有著未完成的石雕佛像和小金銅佛,不過這已是被盜墓者搜刮後的事,也不確定這些遺物的年代是否就是建成當年。另一種可能是,舍利容器就放在婆羅浮屠所在的自然丘陵地面,當時是直接在上方覆土建起地基後,再開始興建這座巨大的建築物。但目前並沒有能確認這件事的手段,舍利容器的所在地,成了半永久的謎團。
有兩個看法可以佐證婆羅浮屠就是卒塔婆。第一個是,婆羅浮屠的九層平台有如卒塔婆的台座,位於最上方的中央卒塔婆才是卒塔婆的本體。就像日本的五重塔,塔頂的裝飾「相輪」代表卒塔婆整體,下方的五層木造建築則是台座。另一種看法是,整座婆羅浮屠是一座巨大的卒塔婆。這種觀點認為,婆羅浮屠下方五層的方形迴廊是基壇、上方三層的圓壇是覆鉢,而最上層的中央卒塔婆,則對應到平頭以上的部分。
印度桑吉的卒塔婆,也在基壇周圍配置欄杆,圈出迴廊般的空間。或許參拜卒塔婆的時候,就需要伴隨著反覆順時針繞著周圍走的行為,修行者在不斷繞圈圈的過程中,會漸漸開始覺得右手邊的巨大卒塔婆與自己融為一起,而進入無我的境界。
關於我們究竟該把婆羅浮屠當成哪種卒塔婆來看待,仍然留有不少疑點,不過這也證明從印度發端的卒塔婆,在亞洲各地經歷了大膽的變異,並變化出各式各樣的樣貌。
Column:日本的獨特卒塔婆「頭塔與土塔」
雖然日本的五重塔式族塔婆很有名,但應該很多人不知道,日本也有跟婆羅浮屠一樣的階梯式金字塔型卒塔婆。以下將介紹兩座與婆羅浮屠幾乎同年代,正確來說是稍早建立的卒塔婆。
第一座是位於奈良東大寺南方1.7公里處的「頭塔」,估計為西元760年動工,並在767年完工。基壇上設有7層平台,最上壇則有座八角平面的佛堂。基壇邊長為32公尺,高度為9.1公尺,各層也設置了刻著佛教宣講的浮雕石板,簡直就是與婆羅浮屠的迴廊相同的構想。
另一座則是位於大阪堺市的「土塔」,建於西元727年。基壇上設有12層,經過修復後,在頂部也有跟頭塔相同的八角堂。在土塔周邊挖出了大量當時鋪在各層的瓦片,夯土建成的基座上方都是用瓦砌成。土塔的邊長約32公尺,高達9公尺。
婆羅浮屠是一座曼荼羅嗎?
婆羅浮屠這種階梯金字塔的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將密宗思想和宇宙觀圖像化的立體曼荼羅。說到立體曼荼羅,應該很多讀者會想到日本京都東寺講堂內的佛像諸尊吧。婆羅浮屠也遵循幾何學,整齊配置了504尊佛像。許多研究者根據這些佛像的位置,不斷探討這座曼荼羅表現了什麼思想、佛像的尊格,以及依據了哪些經典。
婆羅浮屠的佛像,依照印相可以分成六種尊格。從基壇到第三迴廊主牆上的佛龕,朝著東南西北方向安置了92尊印相各異的佛像,東面的佛像手結「觸地印」、南面的佛像手結「與願印」、西面的佛像手結「禪定印」、北面的佛像手結「施無畏印」。
所謂的「結印」,源自古印度的習慣,用特定的手勢表現人類的活動與感情,也是將佛傳中的釋尊手勢圖像化的結果。例如觸地印是源自釋尊開悟前,受到魔王誘惑時,以右手碰觸地面呼喚大地女神擊退魔王的故事(不妨翻回P.139,看看降魔成道的浮雕中,釋尊確實手結觸地印)。第四迴廊四方的主牆上,配置了64尊手結「說法印」的佛像,在更上方的圓壇上,72座小卒塔婆中,則安置著手結「轉法輪印」的佛像。
關於這些結印的佛像尊格排序,有很多種說法,有一共識是,這些佛像是依據《初會金剛頂經》設計的曼荼羅。這部經典完成於西元7世紀末,並在8世紀中葉完成漢譯,在爪哇人開始著手興建婆羅浮屠的當時,是最新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