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書評】《倖存之家》:若無親身經歷苦痛之重,怎能體會寬恕自己時的那身輕鬆?

我們迷戀自己的書評恕自身輕鬆不幸,甚至愛上我們的倖存不幸。我之所以感到厭惡至極,家之重是若無因為我這時才發現,我們竟然讓這件事持續了如此之久,親身而不是經歷己時因為我們決定放手了。

獲選《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人物的苦痛美國作家安.派契特(Ann Patchett),她的會寬第八部小說《倖存之家》,以一個小家庭的書評恕自身輕鬆故事為始,敘述人與家庭之間,倖存宏觀的家之重自我探問與複雜愛憎。融合了童話中常見元素:從一幢絕美的若無華宅開始,母親離家、親身繼母迎娶入門,經歷己時父親過世後姊弟倆雙雙被趕出家門,苦痛展開長達五十多年、三代人間的執著與糾葛。然而若只講一個家族興衰,被掃地出門的姊弟如何像童話故事般一路上演復仇記,最後重新做回王位的故事,肯定無法讓人如此有共鳴。

AP_17055797901441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小說《倖存之家》作者安.派契特(Ann Patchett)

習慣是救贖,也可能是虛偽的浮木

我們變了,是在車子變成我們老家的那個時候......我們的回憶儲存在范胡貝克街,但已不在荷蘭大宅裡了。如果有人要我明確告訴他們說我的老家在哪裡,我會說我家就在這幢房子前面的一小塊柏油路面上。

即便有了各自的人生,也知道或許要放手才能讓生命往前,但在家變後,梅芙與丹尼依然一次次的駛回那讓他們痛苦不堪的過往之地,緊抓著彼此,那慘痛童年彷彿燃料,促使他們駕著車讓自己一次次地活在那房子前的車道。天地之大,人生卻只在車內之間流轉,緊抓著的記憶過往成為虛偽的浮木,讓姊弟倆在這條漫長的生命之流中載浮載沉。

我們可能都需要一個固有的習慣來讓自己的生活能正常運作,卻也因此走不出下意識的牢籠。

然而若沒有這樣的執著支撐,有沒有可能就沉入水底了呢?

如果先依賴這樣的浮木,或許不夠好,但能先因此活下去呢?

某一天,兩姊弟終於發現受不了這樣的自己了,彷彿突然意識到什麼,從被記憶囚禁的痛苦中解脫,如果早一點放下,人生是不是就不同了?但人不是全知能神,如同丹尼在放手時心裡那一刻想的:「習慣是有趣的事。你或許以為你懂,但照著習慣做的時候,你根本不可能真正看清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若沒有親身經歷苦痛的重,怎能體會放手,寬恕自己時的那身輕鬆?

「如果......就好了。」的句型讓人生有各種可能,或許是一種看不見的刺激使人向上,但也可能是不斷拉你往下沈淪的懊悔。在千百種可能當中,偏偏這條路成為了你的現實,或許不斷從懊悔中爬起時跌倒過,但在這人生裡已留下如此鮮明的痕跡,這樣的倖存,儘管路途磕碰,這個人生就是值得你該擁有的吧。

這也應證了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的一句:「要想理解人生,只能往後看,但要體驗人生,卻得向前走。」

買得起房子,卻不見得買得起「家」

作者安.派契特是女性,卻特別以男性視角出發,敘說丹尼身邊多數女性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所有人物塑造,都從丹尼的第一人稱視角理解,而那些人——姊姊梅芙、母親、繼母、保母......大宅上下所有出現的人物,內心有多少真心話是我們看不見的?

這樣的反差能讓我們看見父母在缺席家庭的角色中,所遭受的不平待遇。

丹尼的母親由於受不了過度華美的家,早已習慣貧窮與節儉的她,從兩姊弟童年的生命中消失,去完成她的人生使命,再回來時,已是他們年近半百。從丹尼視角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在心裡始終有著空洞,得不到的愛歸咎於缺席的母親。「從來沒有什麼故事是以迷途知返的母親為主角的...她離去的時候,就已經殺了他們,讓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死去。」

追尋自己內心夢想,在需要幫助的人之間宛若聖人的母親,一旦在家庭間缺席,就只能被家人鄙視。

然而丹尼呢?他私下繼承了父親的房地產事業,買得起一幢又一幢華美的房子,覺得最大的浪漫之舉就是將房地契送給妻子,而不解釋他長久下來於家庭間的缺席。我們看得見他一步步踏上父親腳步,想彌補自己心中的空洞。

心理學家佛洛姆曾在經典《愛的藝術》中提到:「自私和自愛不僅大大不一樣,還是完全對立。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他看似太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未能照顧好他的自我。」

其實第一時間閱讀這故事不會覺得丹尼自私,他如此地想要姊姊也獲得幸福,也對照顧他的保母們很是感激,那一幢幢的美屋是他內心對於家的美夢。

然而他內心的空洞仍然騙不了人,情況更在親生母親回來時加劇,他看不清姊姊梅芙究竟為什麼如此狂喜,將人生一半的空白拋諸腦後;而身邊的人又為何能如此寬宏大量地敞開心胸,接納這一縷早就成為過往並創傷他的幽魂?

想了解他人得先看見自己

濱口竜介的電影《在車上》中,男主角家福目睹妻子外遇,選擇閉口不談,卻也在即將面對現實時,將自己關在車內,而那想要探問究竟妻子為何選擇別人的疑問,就在她的突然過世後,成為了懊悔。

無論多麼深愛的人,要完全窺見別人的內心,終究是不可能的事。我們不能不做的,大概是和自己的心巧妙地誠實相處吧。如果希望真正看清別人,只能深深地筆直凝視自己的內心。

被過往記憶囚禁許久後,這句台詞也讓家福恍然,他其實需要質疑的不是妻子的選擇,而是害怕自己不被愛了。他其實不需要假裝婚姻該有的和諧,他愛她,也在遭受背叛時恨她,卻沒有真正直視過。

所以最後能理解,作者為何選擇看似有瑕疵的視角來觀看《倖存之家》整個故事。幾乎人人都能透過這些角色,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能跨越國族與語言,思考自己經歷過的愛與恨之間,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

是了,丹尼的內心也只有他自己明白,即便不成功地想掩飾真實情感,卻也只有自己能在這漫長歲月中慢慢體悟,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活下去。

他要放下的不只是對母親的恨,更是直視內心,與自己的和解。

我們依然能在他人的故事中漫遊,一邊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不需要經歷如此的家庭劇變,也能在裡頭看到心底歸屬,找到安放自己的所在地。

愛的相反必然是恨嗎?可能是不在乎。而恨走到極致,可能從寬恕開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