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立場哲學:對談集》:我怎樣讀尼采
(本文摘自王偉雄:〈我怎樣讀尼采〉)
尼采的立場哲學與其人及其時代關係密切,因此,哲學要了解尼采的對談的哲哲學,最好至少讀一本詳盡的集解盡尼采傳記。我仔細讀了Julian Young那本六百多頁長的尼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A Philosophical Biogra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獲益良多。學最
雖然此書剛出版時被批評有抄襲之處,好至引起爭議,少讀我亦曾經找到其中有離譜的本詳論點,[5]但瑕不掩瑜,傳記這本尼采傳記仍然是立場十分值得讀的。它的哲學好處不只在於詳盡,還在於有豐富的對談的哲哲學內容(作者本身是哲學家,哲學研究著述甚多,集解盡不是尼采尼采一般的傳記作者),將尼采的哲學發展交代得很有條理,對尼采所有著作都有論述,精彩之處不少,所以才堪稱「philosophical biography」。我最欣賞此書處理"The Will to Power"那章(Chapter 26),Young論證尼采晚年已不再認為「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這個概念有強大的解釋力,列舉的證據非常有力。
好了,繼續談尼采的著作。尼采的哲學是有發展的,例如他的形上學觀點,在早期、中期和晚期都不同;我讀尼采著作,次序大致是反時序的,就是先讀他晚期的著作,然後讀中期的,最後才讀早期的。用這個次序,是假定了尼采晚期的著作較早期的成熟(這是個合理的假定),而我想先了解他較成熟的思想。這是我的偏好,其他人讀尼采大可反我道而行,順著作的時序讀,可能對尼采思想的發展有一個更清晰的圖像。
雖然尼采的成熟著作都寫於較晚期,但有兩本晚期作品是有問題的,因為內容已呈現精神錯亂的徵象,就是The Anti-Christ和Ecce Homo,[6]都是尼采發瘋前幾個月寫的。Ecce Homo有些段落明顯是妄想症發作,The Anti-Christ沒那麼嚴重,但語調不時令人覺得偏激至失控,而論點太極端之處亦不少。不過,我讀過這兩本書後,認為是值得讀的。只要不將Ecce Homo當作是認真的自傳,這本書至少在兩方面有參考價值:尼采怎樣理解自己的哲學發展和怎樣評價自己的著作。The Anti-Christ對基督教的批評雖然不及在 Daybreak 裏的來得公允,但仍有不少洞見,而對基督徒心理的分析,似乎更為鞭辟入裏。
尼采的著作我大部份都讀了,關於華格納的沒讀,因為興趣不大;The Will to Power沒讀,因為這是一本來歷很有問題的拼湊之作(由尼采的妹妹拼湊而成)。我的意思不是絕不會讀這些著作,只是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足夠動力去讀。有一本早應該讀了,而且我擁有三個英譯本,卻一直拖著未讀,就是尼采的第一本著作,The Birth of Tragedy。這裏涉及一個未必合理的看法:我認為要對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有相當的認識,才可以讀The Birth of Tragedy,而我自問認識太淺,所以暫時不應該讀這本書(基於同樣理由,雖然我很佩服Bernard Williams,讀了他的大部份著作,但一直未看Shame and Necessity,因為這本書有很多內容是關於古希臘文化的)。無論如何,我已開始了惡補古希臘的歷史和文化知識,The Birth of Tragedy我是遲早會讀的。
最後談一談尼采的奇書Thus Spoke Zarathustra。[7]這是尼采最著名的書,也是他自己十分看重的一本。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是哲學書,可以;說它是文學書,也可以。也許因為這本書可被視為文學書,在尼采眾多著作中,它對一般讀者最有吸引力——《查拉特斯圖拉如是說》,哪個文青沒聽過?哪個文青忍得住不拿來一讀?(能否讀完則是另一回事)我想說的其實是:在我讀過的尼采著作中,只有這一本是我肯定自己看不懂的。我只讀過Thus Spoke Zarathustra一次,讀得十分吃力,是勉強讀完全書。後來看了一些詮釋,有點幫助,尤其是Kathleen Marie Higgins的Nietzsche's Zarathustra(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7)。然而,我到現在還沒有信心,如果我重讀此書,不會像第一次那樣迷失於文本之中。Thus Spoke Zarathustra的副題是「A Book for All and None」,我對這個副題的理解是:for all,因為裏面處理的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8]for none,因為沒有人會看得懂。我希望後者並不是事實,而這本書我是會重讀的,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讓我用一段尼采引文收結此文:
Anyone who knows how to breathe the air of my writings will know that it is the air of high places, a strong air. You need to be made for it or you will catch a cold. The ice is close by, the solitude is tremendous - but how peacefully everything lies in the light! How freely you can breathe! How many things you feel to be beneath you! (Ecce Homo, Preface §3)
(原載於2019年7月2日《立場新聞》哲學版)
後記:
現在距離這篇文章登出的日子已兩年半了,期間我沒有停止過研讀尼采,因此對尼采哲學的認識又深入了不少。終於讀了The Birthy of Tragedy,而且是四個譯本對照著來讀,相當費時,卻很能幫助理解。其他的尼采主要著作我也重讀了,也是用對照譯本的方法去讀,至少對照兩個譯本,但大多是三四個。我已重新學習德文(讀博士時通過了德文考試,但早已生疏),希望幾年後能讀尼采著作的原文。然而,我發覺對照譯本的讀法非常有效:不同的譯者在翻譯時會有不同的取捨,也許沒有任何一位翻譯到完全符合原文,但對照譯本便可以有互補不足的效果,對文意的理解會更接近原文的意思。我會繼續用這個方法,直至德文水平高到可以輕鬆閱讀原文為止,過渡期當然可以譯文與原文一起看。
我現在讀Thus Spoke Zarathustra已沒那麼吃力,可說逐漸讀懂了;由於我決定深入研究「永恆回歸(eternal recurrence)」,而這個概念是Thus Spoke Zarathustra的核心,這部奇書我還是要繼續努力鑽研的。
尼采評論方面,這兩年半讀的書中有兩本我得特別鄭重推薦,都是深入而有獨到之見的,令我邊讀邊叫好:Aaron Ridley, Nietzsche's Conscience: Six Character Studies from the “Genealogy” (Ithaca, M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和Lawrence J. Hatab, Nietzsche's Life Sentence: Coming to Terms with Eternal Recurrence(London: Routledge, 2005)。
2022年2月26日
注釋:
5. 見我的網誌文章〈羅爾斯論尼采〉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_21.html。 6. Friedrich Nietzsche, The Anti-Christ, Ecce Homo, Twilight of the Idols, edited by Aaron Ridley & Judith Norman, translated by Judith Norm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Friedrich 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edited by Adrian Del Caro & Robert Pippin, translated by Adrian Del Caro,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另一個可能的理解是:那「all」指的只是所有歐洲人。書本介紹
本文摘錄自《立場哲學:對談集》,貳叄書房出版(Facebook/Instagram),王偉雄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