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生命為什麼如此神奇?》:為什麼生物體要用「氫離子濃度差」的方式來儲存能量?

文:周成功

化學滲透理論:生物世界能量轉換的生命神奇式來聖杯

將高能量電子載體的能量轉換成ATP的電子傳遞鏈,主要發生在真核生物的為什為什物體粒線體中,因此我們常說粒線體就像是麼此麼生真核生物內的火力發電廠。

在早期研究中,用氫很早就知道NADH、離濃FADH2這一類攜帶高能量電子的度差的方分子,會在粒線體中丟掉電子,儲存電子最後被氧接收產生水,生命神奇式來同時製造出ATP。為什為什物體然而其中詳細的麼此麼生過程卻不甚清楚。電子被釋放後,用氫能量究竟如何轉變成ATP?

生物化學界對這個問題爭吵了將近二十年。離濃1960年代最普遍的度差的方看法是認為,粒線體中存在某個化合物X。儲存電子傳遞釋出的生命神奇式來能量,會以化學鍵的形式儲存在X裡面,跟能量儲存在ATP中的道理完全一樣。電子傳遞完成後,化合物X會再透過水解的方式把能量轉移到ATP。

從化學觀點來看,這個推論非常合理,但要證明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把X找出來。令人氣餒的是,科學界找了將近二十年,沒有人找到這樣的化合物。因此X是否真的存在就令人存疑。

早在大家尋找化合物X之前,就曾出現一個非常特別、違反直覺的理論,叫做「化學滲透壓理論」(chemiosmotic theory),最早是1961年由英國生化學家彼得.米切爾(Peter Mitchell)提出。他認為在電子傳遞的過程中,其實伴隨著一個氫離子的轉位(proton translocation),能量其實是以氫離子濃度差的形式儲存在不透水的細胞膜兩側。

這想法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非常難以想像的概念:能量如何能以細胞膜兩邊物質濃度差的形式存在?一開始,這個理論因過於奇特而不被重視,但由於一直找不到化合物X,許多人開始認真考慮這個理論的真實性,愈來愈多人投入其中進行研究。後來科學家透過細胞實驗證明了此理論的真實性,米切爾也因此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如今我們已經熟知電子傳遞鏈的詳細過程,如果去探討電子傳遞鏈每一步驟的機制,或許非常複雜,但整體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圖5-4)。NADH的電子釋放出來,在粒線體的內膜上,會經過一系列蛋白質像接力賽般的傳遞,最後由氧來接收生成水。在電子傳遞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同時把內膜內側中的氫離子抽送到內膜外側,在內膜兩側形成了氫離子濃度差。

圖片_1
圖5-4:ᅠ電子傳遞鏈利用氫離子濃度差產生ATP的過程。在粒線體內膜上有數個蛋白質複合體,一開始接收NADH 提供的高能量電子,接著電子就在這些蛋白質中傳遞(黑色箭頭),最後由氧氣接收變成水分子。傳遞電子的同時,蛋白質就利用電子釋放的能量把氫離子從基質傳送到膜間腔,形成內膜兩邊氫離子的濃度差。膜間腔中的氫離子,再透過ATP 合成酶回到了膜內,同時轉動酶合成出ATP。|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提供

氫離子濃度差是一種位能,除了分子濃度的差別外,還多了一個電位的差別,由於氫離子本身帶正電,氫離子濃度高的地方相對就帶了較多的正電。濃度差加上電位差的驅動下,膜外的氫離子就有很強往膜內移動的傾向。此時粒線體內膜上有一個酶提供了氫離子流入膜內的閘口,這個酶就是ATP合成酶,在氫離子透過它流入膜內時,會帶動酶的作用把ADP加上磷酸根合成為ATP。

這個能量轉換的方式和日月潭明潭水庫儲水發電的原理十分類似。台灣夜間用電量低,核能電廠發出多餘的電(NADH),就送到日月潭明潭水庫啟動幫浦(電子傳遞鏈),把水庫下游的水打到水庫裡儲存起來(氫離子濃度差等同水庫上下游的水位差)。到了白天用電量高的時候,水庫連接發電機(ATP 合成酶)的閘門打開,水就自動從上游流往下游,儲存在水庫中水的位能,就可從轉動發電機產生電(ATP)供應全台。

氫離子濃度差儲存的能量在單細胞生物中還有許多不同的用途,合成ATP只是其中之一。這個能量還可以用來把環境中有用的分子轉移到細胞內,或是把想要排除的廢物丟到細胞外。另外氫離子濃度差的能量,也可以帶動單細胞生物的鞭毛運動等等。所以糖解反應產生的丙酮酸,經過克氏循環完全分解,糖解反應和克氏循環產生的高能量電子(NADH)經由有氧呼吸的電子傳遞鏈把能量完全釋出,一共可以得到38個ATP,相較於無氧狀態下的糖解反應,葡萄糖有氧呼吸的能量轉換效率可以接近40%。

生物世界能量轉換的哲學

接下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生物體要用氫離子濃度差的方式來儲存能量?為什麼不用前面提到化合物X的概念?這兩種能量儲存的方式有什麼差別?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從一些真實的例子中去思考。

例如,在肌肉細胞中有一個儲存能量的分子叫做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因為肌肉運動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ATP可能會來不及供應,所以就選用這個分子來做為能量貨幣。磷酸肌酸能透過標準的耦合反應(coupling reaction),丟掉自己的磷酸根給ADP,讓它變成ATP。能夠進行類似反應的分子還有很多,細胞為什麼不用這種受質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的方式來儲存能量後,再將之轉換成ATP呢?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化學計量的問題。不同的磷酸化合物在水解時釋放的能量大小不一,如果釋放的能量低於合成ATP所需的能量,這類化合物就不能把能量以ATP的形式儲存。同樣的,即使一些化合物釋放的能量遠大於這個額度,由於只有一個磷酸根被釋放,所以也只能產生一個ATP,多餘的能量會變成熱能散失。因此,用受質磷酸化的方式來儲存能量,對生物來說非常不符合經濟原則。

另一方面,把一個氫離子從膜內轉移到膜外,大概可以儲存2萬焦耳的能量,但合成一個ATP需要大約5萬焦耳,也就是說至少要轉移三個氫離子才能合成一個ATP,不過這種能量轉換方式的好處是,一點點能量也不會浪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