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秉真
近世的兒童文化與幼教論述
中國幼齡人口之經驗,近世流變是幼醫與幼與幼誘為一大歷史轉折。此轉折在晚明至清季之浮現,蒙中蒙養上與明代中葉以來版刻活躍後對兒童知性天地的國清衝擊,以及明清兩代幼蒙市場的文化擴張,均不可分。教論過程中,述父師善教者、學者、幼醫與幼與幼誘為送館家長、蒙中蒙養社會人士對幼教方式與內容的國清種種困惑與議論,未必如後代之激烈,文化卻隨處可見。教論
兩方面力量的述父師善匯集,加上前述程朱、陸王兩支不同人性論之持續發酵,以及儒、道、釋雜糅,士庶合流,南北城鄉來往所造成對兒童與撫幼之看法漸移,使得清代各樣幼教論著,與諸般蒙學素材,內容中不免五味雜陳,新舊俱見。對幼兒的先天稟賦,人生知性感性之各種理解,乃至幼齡初學階段可以如何、理當何是,於市井所談可能頭頭是道,在筆端論著似亦引典據經,但實際上恰恰在少知少覺中不斷左右張望、在一是莫衷間探索匍伏。
追究兒童史者,若受西歐社會在歷史過程中兒童與童年呈現古今變異的慣習解釋之影響,不足對社會文化史中年齡與人生週期等變因有所體認,亦不能不意識兒童、幼教均為特殊時空下之產物,與人文社會上之任何其他現象、事物,並無二致。雖然目前所見兒童與幼教史論著,仍多以西方為中心、以現代為權威、以科學為標準、以進步為信仰,但對此類課題之少數回顧與前瞻,不論著眼歐美經驗、或者聚焦於其他社群之歷史發展,其認識與思考若落實於具體細節,往往不免牽扯出廣義的人文社會思潮,及狹義的兒童、教育問題,在不同的價值假設、目標認定與社會經濟條件下相互作用。
西半球現代幼教啟動前夕,義務教育普及之際,推動社會改革者對社會秩序的關懷,常高過對兒童自身福祉之憂慮。19世紀提倡英法幼兒教育者多半是為了協助警局維持治安。1820至1840年代紛仿傚尤的幼兒學校(infant school),因之對幼教目標(是為了啟迪民智還是灌輸宗教倫常)、幼教方法(究竟應該用力於字母學習還是道德行為)、乃至教材與內容都在激辯,而始終未得任何一致之結論。
回檢中國視角,歷史上中國的兒童是否生活於一個高壓權威、不合情理的傳統社會裡?目前或未來是否已擁有、將邁向一個進步文明的美麗新世界?面對此類初聽似極自然,但有關訊息零星,尤其提問動機十分曖昧,追究之終極目的莫衷一是、茫不可解的課題,挖掘歷史、向時光流變前的人世沉潛學習的歷史工作者,在追蹤綿長的過去與流動的現在之間的關係時,必須小心翼翼地撥去塵封,仔細掀開兒童、童年、蒙養與幼教的層層扉頁,其於梳理點滴往事之中,覺悟到的將不止是人世曾經之錯雜繁複,更將不能不訝然於時間翻轉、後來居上之後,所有現今的觀察分析與發言立論者,皆自縛於必然之偏執與難免之驕矜。
本文之所以擇清代蒙養文化與幼教論述中的一些主要議題,說明其立場、面貌、內容上之多樣多變,並由清初、盛清、清季三大時段出發,略示二百多年來兒童與幼教問題在中國社會中的演變大勢,正在於藉著重訪過去波波攸關學習之改革、嘗試與轉折,以其思維步履,折照20世紀初以來中國民眾生活與幼教制度之接軌,證明舊式幼教傳統既未必抽象空洞,也不全然僵滯固執,不過是立足於另一段對人生之「知」與「能」的領會與期許。
竊期此一歷史文化上的迴游,能助吾等擺脫部分衍生於近現代追求進步演化之實證面自信,與知性上的我執,對所由來徑,得掙脫若干慣性又盲目之抨擊與鄙視,置此一時與彼一時之掙扎,於相類的歷史平台,同時去摸索於今而後,未必勝券在握、棋高一籌的兒童處境與幼蒙問題。看看減少幾分固定的自以為是、貶史以自高之後,是否足以對全球「現代性」籠罩下的求知識、謀生活之既定企劃,能增幾分必要的疑惑,與掏去成見以後久違了的清新。
善誘與傳家:不達更欲速
父師善誘
浙江瀔水士紳唐彪(字翼修,確切生卒年不詳),生於明末,活動於康熙年間。曾摘宋元以來蒙學議論,輔以個人訪查經驗,匯成一部幼學綱領,名為《父師善誘法》。此書分上下兩卷,以30子題說明蒙學教育所涉切要問題。原書之範例稱「集古人成語與自己所著」刪次而成(自謂將「二十五萬餘言」之原稿刪汰而「僅存九萬餘言」),構思之際並曾「數數請問」兩浙名儒「如毛西河、黃黎洲、吳志伊諸先生」,均蒙「不吝指示」。書前有自署家眷弟的仇兆鰲和毛奇齡兩序(分署康熙三十七、三十八,即1698、1699年),稱唐氏乃「金華名宿」,清初回歸後,於「東西兩浙人文薈萃之所」,「出為師志若干年」。「理徒講學」之餘,輯成「學規二書」。可見書之孕生,與作者個人教塾鄉里的經驗,當時地方士人對蒙學的看法,以及朝廷部議頒行的朱子《小學》,都有密切關係。是時內地童子「無分貴賤少長」,亟以就傅入塾競相成士最為急務。唐氏書中自稱:「父兄教子弟,非僅六、七歲時延塾師訓誨,便謂可以謝己責也。」必自「幼穉時」,即「多方陶淑」、「教以幼儀」,期其日後「學必有成」。《父師善誘法》一出,異軍突起,立刻為清初幼教風貌樹一特出範本。
書中不但對父兄擇師尊師、覓書擇友等啟蒙的基本態度,童子初入學時識字、學字、讀書、溫書、講書、復書,訛別改正、學音讀文等具體幼學活動內容,說明詳細。最重要的是全書對幼學旨意,主張以「善誘」為「教學」之本,二義互通為一。唐氏初以《父師善誘法》名其書,合刻重印後則常稱為《家塾教學法》(毛序中稱《家塾教學法》乃其舊名)。細索內容,全書對幼兒進學之階,考慮仔細,態度剴切,尤其下卷第10小節,以「童子宜歌詩習禮」為題,抄錄王陽明〈訓蒙大意〉一段全文,一再重申陽明對「教童蒙」者,重童子「樂嬉游而憚拘檢」之情,強調接近童子時,「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譬之時雨春風,沾被草木……自然日長月化」。故上卷第1篇〈父兄教子弟之法〉即有「導之以色聲並誘其嬉遊博弈」之言,流露出清初用心幼教者,外程朱而內陽明(仇兆鰲序中曾美言唐著,當與部頒朱子《小學》並行),特重「循循而善誘」之旨。書中各節,對蒙學每一步驟,均指明適用蒙童之年齡,使用之場合,易有之訛誤差池。頻期依「經蒙分館」、「讀書分少長,又當分月日多寡」等原則,循序漸進,適時適性,亟欲試施於清初活躍而快速成長中之幼教大環境。
為矯時俗,唐氏高揭自然緩進,切誡執意勉強。其議論以個人所行所知立說,透露出務實之蒙幼作者,以「實證資料」,對質前賢理論、朝廷政策、與社會時俗之立場。
教與學相提而並論,上承《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等教學相長的一脈之理。然二千年後唐彪重拈「父師善誘」為「家塾教學」之旨,更表達了他對清代家庭與學校環境中,實踐幼教之重要性,即於幼兒心智發展,不但不仗天生聰慧、神童稟賦、性靈天啟,而且執意無論教學,其善偽也,一切都在父兄家塾之用心經營,有意謀劃、費力栽培,在古典基礎上重賦近世體會。蓋時至17世紀末,不但作者於價值觀上,關懷所及已不再只是上層縉紳子弟之進學中舉,實際上散落各地的社學、義塾中還包括鄉間「不習舉業子弟」,及「村落教蒙童」等新增成員。
唐氏全書意旨非謂深奧,亦不在提出高妙教育理論。然藉強調善誘漸進之「教」與「學」,另方面亦間接透露出近世由明而清,市鎮富鄉中工農庶民子弟大量湧進塾學之趨勢,以及都會城坊中士商家庭力督子女盡早向學的走向。探討此蒙學新市場衝擊之下,在供應面,對塾師及幼教方法上所造成的因應與調整。此幼蒙需求面之擴大,加上科考落榜者在供給面所提供的豐沛師資,使得16、17世紀以後,中國由南而北,塾學中面臨了齒齡日稚、數目益增的待蒙幼童。此一幼學人口與幼教市場之新型態,固為不少就館謀食卻未必有心長為塾師者增添不少煩惱。另一方面,對究心蒙幼問題者,明代陽明學所倡良知良能說,此時此景下突如天助,適而提醒也提供大家一個以短為長的幼教另類蹊徑。即從揄揚人性自然天真之理,重視個人分殊之性,看是否能掙脫刻板規律之教條化設計。
此一理路,上舉《父師善誘法》中行間字裡固所多見,唐氏著作外,亦散見明季清初其他論教育與塾學、書院論著之間。此論述系譜下,生活與知識不再如宋儒預設對執之兩端,蓋或教或學均不必單作日常生活庸謹之約束或終結一解,亦不再以有組織系統之學堂教育為知識學習獨一無二之開端。蒙學對象年齡稚幼,依陽明之說正去天機不遠,若以善誘善導,勿折其性嗜癖好,或竟得撥負為正,反為欣然求知問學之天賜樞紐。是故唐氏全書中,段段充滿對塾師父兄之警誡,謂「六歲且勿令終日在館,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書」。要為師者「教讀書,不可過五、六遍,至多不過十餘遍止矣」。所有這些切切萬勿之告誡,固可能代表成千學堂實景,更點出陽明學為近世教育和社會心理所蘊深刻自省自疑契機,及與其制式人生、制式教育相抗相擷的萬鈞雷霆。就理念和價值觀而言,程朱陸王人性之爭無時或息,生活是否即為知識、良知是否啟於良能,更是古今東西迄今未決之大惑。如是重觀清代為幼蒙請命者如唐彪之力竭聲嘶,其所始者,或者不過是一己幼兒入學時之挫折困頓,然所牽出評量思慮卻不限一兒一戶,甚至清初任何一地一時之辯解或疑惑。鼓動興趣、導之向學為旨趣的幼教典範,使此書之刊布流傳持續不斷。二百多年後近代教育專家陶行知再次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以「教學」為「教授」之真意,中國幼教自唐彪之後,精意直貫現代,後得新生,古今之脈,代代新機,遂非由對立中擇一之慣性史學能盡。
相關書摘 ▶《幼醫與幼蒙》:傳統中國家庭如何處理兒童健康問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熊秉真
國內外第一本探討中國育嬰史的專著
作者熊秉真在《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一書裡首度運用大量傳統幼科典籍,輔以傳記材料揭開中國育嬰扶幼文化之秘。對中國扶幼專業之源起,其區域特質,一一剖析。且詳細呈現過去千年來,中國家庭在新生兒之照顧,乳哺嬰兒,嬰幼兒生理,其成長與發育現象等各方面的關注、進展、變化。本書內容新穎動人,過程曲折驚奇。勢必為刷新學界及世人對中國近世社會生活之認識,亦足為今日為人父母者之賞讀。
幼醫與幼蒙,鮮活而深入地指出了近世中國家族的緜延之道。全書除序言結語外共十一章,從世界史之角度,重新檢視歷來人群生命之絕續,以再省近世中國家庭經營之策略,無略其幼科技術面之扶持,或者幼蒙教養之努力,如今從二十一世紀全球生態與多文化開放寬容的新視野,當作如何之理解、反思。
圖版與視覺材料,黑白或彩色,中國兼西方,古今共四十五幅,非僅為插圖示意之用,實在欲誘讀者,覽之反覆,試以之增補,對質文獻書寫之偏執、缺失。用視覺及其中所見之器物、屋宇、山川景致,延展辯駁文字世界一向之錯落。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