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臨狼(在藝術中尋找天文蹤跡)
2022年5月12日,看見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發表直接觀測人馬座A*(Sagittarius A*,宇宙簡稱「Sgr A*」)中的麼黑黑洞影像,這是洞照人類為其拍下的第一張相片。
(文章以下內容中,片總拍「Sgr A*」指EHT拍下的清晰Sgr A*黑洞,而「M87」指拍下的看見M87黑洞)
相片看起來像「冬甩」,只有如「360p」的宇宙畫質,亦沒有「M87——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來得震撼,麼黑但不能掩蓋它的洞照光芒。
許多人好奇或抱怨為什麼不能將黑洞拍得更加清晰,片總拍甚至因此衍生無數改圖meme。清晰要討論這個問題,看見我們必須先探討以下問題:
為甚麼能「看」到黑洞?
黑洞是宇宙一種特殊的星體。按照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的麼黑預言,及我們對恆星演化的理解,當足夠大質量的星體「衰老」時,會塌縮於極小的空間,令其擁有極龐大的引力。引力將導致包括光在內的所有事物都無法逃逸黑洞的視界(event horizon),吸引無數物質並環繞它運行,形成稱為吸積盤(acretion disk)的環狀結構,就像是冬甩型的光環。
簡單來說,我們不妨嘗試以「洗手盤去水」理解黑洞。水進入洗手盤後,會形成旋渦經去水口流走;相似地,吸積盤上的物質會圍繞黑洞運動,然後跌進視界。我們在洗手盤上無法看到水進入去水口後會發生甚麼,同樣我們亦不能觀測到物質進入視界後的情況。
所以,我們並不是直接「看到黑洞」,而是看到了黑洞對外在環境的影響!
那麼這答案又和「360p」低清黑洞相片有什麼關係,這又要回答另一個問題:
EHT是甚麼?
包括黑洞在內的天體,往往離地球很遠,我們觀察這些極遠的事物,則需要依賴光學儀器的幫助。而一個光學儀器(如望遠鏡、照相機、肉眼)的好壞或者效能,其中之一的判斷標準是其解像能力的高低。
解像能力,是指分辨遠處兩件細小物件的能力。根據瑞利判據(Rayleigh criterion),解像能力視乎儀器鏡面的直徑[1]而定,鏡面愈大,則可以看到愈細緻的事物,反之亦言。例如圖中的兩個光源,在觀測儀器解像能力較低的情況下,看起來就像是只有一個光源。故此,建立大鏡面的望遠鏡對於天文觀測非常重要。
除了建立大鏡面的望遠鏡,「組合」望遠鏡可以提高解像能力。例如EHT便是透過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法(Very-long-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技術,於2017年時利用了位處美國、西班牙等6地共8組的望遠鏡同步觀測黑洞,以「拍攝」出黑洞的照片,觀測效果等同使用了鏡面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望遠鏡,相當厲害。
那不是應該能拍到很清晰的黑洞?
科學家通常以地球上觀測到的角直徑(angular diameter)來描述天體大小。普通人伸直手臂時看向食指的角直徑大約是1度,而太陽跟月球的角直徑大約為半度。而1度又可寫作約60角分或 3,600角秒或3,600,000,000(36億)微角秒μas。
按照理論,M87「看起來」[2]的角直徑約為22 μas、Sgr A*則約為52μas,兩者都是非常難以觀測。以大家熟知的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為例,其最佳角解像度僅為0.04角秒,則40,000 μas,比起可以拍攝到黑洞仍相差了近1,000倍的角解像度。
視乎觀測的波長,EHT已可達至不多於60 μas的角解像度[3],「視力」大概相等在地球上清晰看到月球上的一個橙,或在紐約看到一個放在洛杉磯的硬幣上的小字。EHT的角解像度雖已是極高,但亦只能勉強達至與黑洞的角直徑相近的數值,難以看清細節。
注釋:
- 意指等效直徑。為方便予不同程度的受眾閱讀,此處未有詳解不同望遠鏡的分別、焦距等概念。同樣,受篇幅所限,文中未能講解所有相關概念,可能出現過度簡單化理論的情況。
- 這裡指光環的大小。由於光線會受重力扭曲,光子會在吸積盤中的特定軌道圍繞較多的次數,形成亮環。亦有人會以黑洞陰影的大小作比較。
- 視乎波段,角解像度分別為19–28 μas / 35 μas /< 60 μas。拍攝相片時EHT的角解像度理論值為25 μas。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請看《德尼思化》Medium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