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日本當代年輕人因害怕孤立而招致「群居孤立」,生活在高原期社會「迷霧」永遠不會散去

文:板倉君枝(曾供職於出版社、日本人因報社,當代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
受訪對象:土井隆義

青少年犯罪率下降

土井隆義教授以研究與年輕人有關的年輕各種社會問題而聞名,如網路成癮、害怕活高霸凌和經濟差距等,孤立他最初的而招專業則是犯罪社會學。

「青少年刑事犯罪率,致群從1993年左右開始急劇增加,居孤在2003年達到頂峰,立生之後開始急劇下降。原期永遠這並不是社會散去由於社會環境有了改善,因為18歲以下青少年的迷霧相對貧困率還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不會拒絕上學和割腕等自我傷害行為也在增加。日本人因我開始思考其原因,當代並意識到孩子們遭遇的生活困境與過去有所不同了。」

與此對照的是,老年人的刑事犯罪率正在逐步增加。對此,土井教授指出,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活困境,這一點反映在高犯罪率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GDP基本保持平穩,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原期』。如今的50歲以上的人在經濟高速成長期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期。各種調查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在那個相信努力工作就會得到回報,在一個不斷向上攀爬的年代度過青春期的那一代人的價值觀很難改變。由於他們有強烈的野心要達到更高目標,因此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尤其是老年男性,他們一般不善於溝通。孤立無援和積壓的沮喪情緒,往往導致發生問題行為。」

那麼,為什麼青少年犯罪率持續下降呢?

不是「不滿」,而是「焦慮」的發洩

土井教授首先指出了與父母之間代溝消失的情況。「例如,10多歲孩子的父母大多為3、40歲的人,他們青春期的時候日本已經處於一個『高原期』。孩子和父母的價值觀沒有太大差別,所以不會發生衝突。孩子們沒有像經濟高速成長時期那樣,被迫遵循父母的價值觀去努力工作,追求更高目標。

另外,這也是由於年輕人的「生活滿意度」很高的緣故。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自1973年以來,每五年實施一次的「日本人的意識」調查顯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日本人的生活滿意度一直在上升,這一趨勢在16-29歲的年輕人中尤為明顯,截至2018年,約95%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的生活總體上感到滿意。

「儘管相對貧困率較高,但滿意度卻在上升,究其原因是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期望值比過去降低了。可以說,他們並不像50歲以上的人那樣,不抱太多的希望,可以說累積的不滿情緒不足以導致犯罪。」

然而,他們懷揣的「焦慮」,卻代替了「不滿」。

「人們有一種強烈的焦慮情緒,一旦落入歧途,就很難重新開始。在過去,即使一個人有點調皮搗蛋,似乎也能找到出路活下去。但是,現在的人們卻會覺得,如果走了歹路,就沒有辦法讓生活重回正軌。這種強烈的焦慮情緒,也是青少年犯罪率降低的一個主要因素。」

土井教授指出,年輕人自我傷害行為的增加,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強烈的焦慮情緒。

「如今的青少年犯罪發生了巨大的質變。他們反抗社會和父母,累積一些不滿情緒,但並不是通過犯罪來發洩不滿情緒,而是做出一些源於焦慮情緒的事件來。今(2022)年1月在東京大學校門前發生的高2男生殺傷事件,可以說是自我傷害式犯罪的變種,加害者在對自己的未來愈來愈感到焦慮之後,殃及無辜。有的時候自我傷害行為還會像這樣轉嫁到他人身上。」

因害怕孤立而招致「群居孤立」

根據內閣府的一項意識調查,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對自己與朋友和同伴的關係感到擔憂或擔心的年輕人(18-24歲)的數量呈下降趨勢。這種情況在2000年代發生了逆轉,認為存在問題或為此擔憂的年輕人數量激增。這與從爬升(指經濟騰飛)時期向「高原期」社會的過渡在時間上是一致的。

「在經濟成長時期,儘管每個人可能在攀登不同的山峰,但都帶著明確的目標向山頂邁進。當社會轉入『高原期』時,人們都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了。於是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的人在看哪裡,開始彼此在意,這使人們增加了焦慮情緒。2000年以後,為了盡可能減少對朋友關係的焦慮,人們愈來愈傾向於只與具有相似價值觀的同好交往,把這種朋友關係狹隘而牢固地鎖定起來,於是人際關係開始走向內部封閉化。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人們才只想與那些與自己具有相同價值觀、生活水準和生活方式的人產生聯繫,並由此獲得安全感。」

然而,為了確保一個安穩之地而將人際關係封閉化的話,反而更容易造成孤立。

如果一旦被同好群體排斥,就會立即陷入孤立。維持關係的唯一方法是接受同好帶來的強大壓力。這是一種不能表達真心話的「群居孤獨」狀態。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只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卻又在不同的群體中「分棲」的話,在疫情下會加速這種割裂。

「在學校生活中,很難分棲在完全不同群體中。有很多『噪音』從外面傳進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豐富了人際關係,但疫情減低了社團活動的時間,和在課後開展真正互動的機會。如果讓SNS成為主要的溝通平臺,就很容易選擇與誰聯繫,這就導致了純粹的封閉性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愈是年輕的一代,在疫情中失去時間的意義就愈重。要改變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心態,是相當困難的。」

shutterstock_115100189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迷霧」永遠不會散去

「生活在高原期社會的年輕人有一種感覺,認為明天和後天都會和目前的狀況一樣。他們處於『迷霧』之中,無法看清前進的方向。很難相信霧霾會在未來散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