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杉森花
不曉得大家在拜訪奇美博物館時,世紀可曾留意到二樓藝術廳中,英國懸掛著一幅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首任院長雷諾茲(Joshua Reynolds,女性 1723-1792)的作品《安娜貝拉・邦伯利小姐的肖像》【圖1】呢?
奇美博物館官網將本幅畫作定名為《安娜貝拉・邦伯利小姐的肖像》,不過,流行臘神筆者更喜歡稱之為《安娜貝拉・邦伯利小姐扮裝為朱諾》(Annabella Bunbury as Juno),扮裝博物私以為如此更能簡單明瞭地敘述畫面——本幅畫描繪的為希正是安娜貝拉・邦伯利以女神朱諾形象入畫(腳邊的孔雀為朱諾的象徵物),從烏雲中的祇從奇美維納斯手中接過「能賦予愛情和實現願望」的腰帶之景象。[1]

- 奇美博物館官網提供了虛擬實境系統,可以順便看看這幅作品的看出其他鄰居喔。
事實上,端倪這種由女性扮裝為希臘神祇的世紀肖像畫,在英國曾經非常流行。英國在1750-1770年代間,女性光是流行臘神雷諾茲一人便接到不少希臘神祇扮裝肖像畫的委託,例如描繪贊主的扮裝博物新婚夫人扮裝為狩獵月神黛安娜的兩幅肖像畫【圖2】、【圖3】。
到底這些英國女子為什麼會在肖像畫中扮演朱諾或黛安娜呢?這種流行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且讓我們先跳回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吧!


伊莉莎白一世:還不都是為了政治考量
據說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擁有一幅《伊莉莎白一世與三女神》(Elizabeth I and the Three Goddesses)【圖4】。畫家描繪了一個虛構的空間,畫作左半部為英國宮廷,右半部則為《帕里斯的評判》(Judgement of Paris)中的神話世界,有趣的是,故事中的金蘋果被替換為伊莉莎白手中的皇冠。

「童貞女王」選擇終生未婚,更積極為自己建立有利統治的形象,例如聖母的象徵物之一——珍珠,便經常出現於女王的肖像畫中。熱情的讀者請舉手作答,朱諾、米聶娃與聖母的共通點是甚麼?
沒錯,正是貞潔的形象!
《伊莉莎白一世與三女神》可能是女王本人委託,亦有一種說法是由朝臣敬獻的禮物,[2] 畫作暗指女王同時擁有朱諾、米聶娃、維納斯三名女神的美德,[3] 亦即既貞潔、能夠保家衛國,還很美麗!(如果是大臣的贈禮,真是很會拍馬屁耶,厲害~)看似多變的女王形象,背後其實指向同一個目標:塑造完美的形象以服眾。
相似的例子還有查理一世(Charles I)皇后亨麗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的一幅肖像畫【圖5】,延續並置畫中人物與米聶娃的先例,表明皇后兼具智慧與力量。

- 小補充:查理一世亦有一幅相對此作的畫像,傳送門:https://www.rct.uk/collection/601636/charles-i
宮廷美人瘋扮裝?選戰神,還是月神好?(其實還有其他隱藏版選項哦)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查理二世(Charles II)更加重視藉由肖像畫強調王權、宣傳皇室良好形象的慣例。皇家首席畫家萊利(Sir Peter Lely, 1618-1680)以及特別受皇后布拉干薩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重用的法蘭德斯畫家休斯曼斯(Jacob Huysmans, 1633-1696)因而受惠,為皇室成員以及其他活躍於宮廷中的人們繪製了許多肖像畫。
介紹一個有名的案例:萊利受約克公爵夫人安妮・海德(Anne Hyde)委託,繪製11幅《溫莎美人》(Windsor Beauties, 1662-1665)系列作品,記錄查理二世時代的宮廷佳人風華。其中,有一幅克里夫蘭女公爵帕門爾(Barbara Palmer)扮裝為米聶娃的肖像畫【圖6】。
克里夫蘭女公爵來頭可不小,作為極受寵的國王情婦,在宮中一度擁有力壓皇后的極大勢力,既有能力贊助藝術家,亦對宮廷潮流頗具影響力,甚至是萊利的繆思女神呢!本幅畫再現她身兼和平促進者[4] 與藝術贊助人的形象,並將其身分由情婦提升至女神。[5]

萊利與休斯曼斯也有為其他宮廷女子描繪裝扮為黛安娜的作品【圖7】、【圖8】。


綜上所述,對君主、皇后、貴族以及國王情婦等宮中人物而言,使用肖像畫以展現權力與社交能力是一種好方法。在1660到1670年代間,英國宮廷產出不少由女子扮裝為希臘神祇的肖像畫。當時的人認為,藉由扮裝為特定希臘神祇,能巧妙地使觀者將畫中人物,與扮裝對象的特質與美德輕易地相連。
萊利過世(1680)後,繼任首席畫家內勒(Godfrey Kneller, 1646-1723)成為紅極一時的畫家,為後世留下許多精采的肖像畫。不過,在十年前火紅的希臘神祇扮裝肖像畫,似乎在此時已小退流行,筆者遍尋內勒海量畫作,希臘神祇居然僅出現在兩幅作品中。
第一幅是內勒受瑪莉二世(Mary II)委託繪製、由8幅畫作組成的《漢普頓宮美人》(Hampton Court Beauties)系列中,[6] 彼得伯勒伯爵夫人(Carey Fraser, Countess of Peterborough)的肖像畫【圖9】。
畫中,伯爵夫人站立於米聶娃雕像旁邊。內勒使用了與亨麗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肖像畫相同的手法【圖5】,僅並置米聶娃與女性,沒有讓畫中人直接扮裝為米聶娃。


第二幅則是約作於十年後,由內勒的忠實贊主克倫威爾小姐(Elizabeth Cromwell)訂製的《克倫威爾小姐扮裝為黛安娜》(Lady Elizabeth Cromwell as Diana)【圖10】。畫作以身旁的箭袋、狩獵號角以及獵犬,構成克倫威爾小姐扮裝為黛安娜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