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澄暐
喜歡的焦點甲作品拍成好萊塢電影了——從知道消息的那一刻開始,就會進入一種交相加疊的院線矛盾期待。誰不希望能拍好呢?好萊塢畢竟是艾莉有打造視覺奇觀和推銷給全世界的雄厚實力。但熟悉作品、塔戰喜歡作品的鬥天人,卻很難不對好萊塢的使少手術改編抱以一貫的憂心,因為有太多電影公司、女機製作團隊曾把粉絲的銃夢成功最愛拍成一部部慘不忍睹的砸鍋片,又還有更多單位爭搶著倖存的改造原作。
《銃夢》這部日本科幻漫畫經典也躲不開這樣的焦點甲模式,而在今年二月成為了《艾莉塔:戰鬥天使》。院線這一次的艾莉挑戰是成功,還是塔戰失敗?看過之後,我倒覺得結果其實就和原本的鬥天期待一樣——電影改編的好與壞以一種很有趣的方式,交相加疊了起來。使少手術
面對改編電影,觀眾抱持的態度並非只有一種。有些人是以原作的還原程度來評價,極端一點會指望每個細節都不得偏離,就算不到這地步,至少也會對「原作精神」的重現有相當高的期待。我自己也曾以這樣的觀點為主,但漸漸開始覺得這種要求或許太高了。
小說、漫畫、遊戲這些類別都有各自的語言,有自己擅長發揮的強項,以及適合的長度與濃度,這些都不可能用一比一的方式轉換成電影語言。而且,所謂的「原作精神」,其實往往取決於粉絲自己的擷取跟解讀,有時連原作者對改編的力挺,都無法說服認定原作精神蕩然無存的粉絲。
相對地,也有完全以電影本身來評價的人,可能是沒看過原作的觀眾,或者少數把改編視為獨立體的粉絲。當一部改編電影上映時,這些抱持不同想法的觀眾在同一個討論串裡,常常就在前提已經天差地別的情況下針鋒相對,把對電影的討論變成了價值觀之爭。
不管電影企圖像《守護者》那樣照本還原(雖然還是有大幅修改),或者像《康斯坦汀:驅魔神探》那樣改到主角快認不出來,都依然有可能成為好看的電影,但也都很無法免去原作粉絲的抱怨。而《艾莉塔:戰鬥天使》除了要跨過(至少跨上)這道障礙,還得面對更高更厚的「日漫改編」之牆——好萊塢總有辦法把一些廣受全球歡迎的日本題材,改編成不知道世界上哪邊會喜歡的模樣。然而,《艾莉塔:戰鬥天使》在跨越這些障礙時的腳步,卻像故事中有著少女外型的機甲戰士一樣輕盈而驚艷。
(以下有將透露部分劇情,未觀影者慎入)
《艾莉塔:戰鬥天使》從《銃夢》中取材的方式分成兩部分:1990年開始連載的漫畫原作,以及1993年發行的OVA(原創動畫,指直接製作成影帶、光碟等媒介發行的作品)。原作從依德在廢棄物中撿到腦部以外幾乎全毀的少女「凱莉」開始,讓這個失去記憶的女孩,在肉體與機械失去分際的未來世界裡,從一場場與合成人、天才智慧、人性矛盾的搏鬥中,逐漸發掘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OVA則是節錄了原作型塑凱莉人格的第一段情節並加以簡化,並自創了依德的前搭檔「千蓮」來推動劇中對立,但整體還是以漫畫為歸依。而《艾莉塔》的架構,基本上就是以OVA擷取的原作範圍為骨架——艾莉塔(也就是凱莉)在廢鐵鎮的誕生、凱莉甦醒的戰鬥本能與記憶、凱莉對這世界萌發的種種情感與情感第一次破滅的悲傷,然後再加上OVA尚未涵蓋的、凱莉踏出的下一步——生死格鬥競賽「死亡球」。
《艾莉塔》並非像OVA那樣單純地壓縮原劇情,而是把原作的關鍵拉到骨架之上作為一個個支點,一邊攀爬著通往符合原作的收尾處,一邊沿著這架構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內容。
某方面來說,《艾莉塔》的劇情改造,就好像故事中常見的合成人,一部分還是原本肉體,一部分卻替換成新的,而且細看還能看到許多壓縮、拼組、截斷又重新接合的工法。好比說,電影的主要反派Grewishka,是OVA拿漫畫初期的反派「馬卡克」改造的,但到了電影再改造時,它的機能設定(和一部分身分背景)又再度回歸了漫畫。
「死亡球」提前加入故事,也改變了掮客維克多,讓他追加了死亡球經營者的身分與罪行;依德和千蓮不僅成了夫婦,失去的女兒「艾莉塔」也改寫了日後合成女孩和依德的關係,從漫畫裡那種較為對等的曖昧,變成了上下分明的父女情。經過了這麼繁複的大小手術,這個《艾莉塔》還能不能當作本來的那個《銃夢》?若從廢鐵鎮那些合成人的眼光來看,還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不過,就因為那些巧妙拉起的關鍵不時浮現,《艾莉塔》對於看過原作的粉絲來說,依舊是驚喜連連。許多漫畫中的經典台詞,當我以為按新劇情走下去恐怕得跳過時,居然還是毫不突兀地重現了。
許多意想不到的漫畫小細節,居然也一個接一個出現在銀幕上,有時甚至比劇情更令我感動(老實說,讓我幾乎驚嘆出聲的,其實是處理獵人酬勞的那一根「甲版人」彈出平台的瞬間);更重要的是,在《艾莉塔》這種不斷與原作殊途同歸的架構下,整個推動艾莉塔向前的驅動力並沒有消失——雖然少了一點貓般的頑皮野姓,多了一些乖女兒的尋常感,但她依舊是用自己初生的眼神,帶觀眾飽覽了充滿惡劣與美好、希望與沉淪的廢鐵鎮,體會了她的喜悅、傷痛和成長,更別說帶觀眾體驗那幾場爆發力十足、甚至能一格格對上漫畫的精彩戰鬥了。
但在看似縫合良好的外表下,《艾莉塔》還是因為一些體質上的改造,而有著難以掩蓋的缺陷。將伊德、千蓮,以及艾莉塔(這個形象)湊作一家人的設定,讓千蓮的形象顯得進退失據,心路的轉折也因此缺乏說服力;但這也並非單一角色問題,而是和另一個塑造失敗的角色相關聯。
「雨果」這個在艾莉塔(以及凱莉)的生命中重重推了她一把的悲劇男孩,完全失去了在原作中令人嘆息的角色深度——沒了童年眼見夢想殞落而帶來的創傷、沒了因此而來對廢鐵鎮的恨意、沒了因此而更極端的求生手段和性格,而讓艾莉塔這個殺戮天使,不得不在劇中跟這個平庸的男生相愛——搭配上艾莉塔軟化了的乖女兒性格,造就的就是電影那場遠不如原作的平淡戀愛,更因此讓這戀情的悲劇終幕,即使重現了原作畫面,卻沒有原作的衝擊。
此外,如果雨果的憤怒與悲傷能像OVA一樣能讓千蓮清楚地聽見,或許她就不用像電影那樣硬是被母愛所驅動,而能以一種更合理的過程來成就自己的悲劇吧。
在電影花費漫長歲月和龐大成本進行的手術後,由《銃夢》再造的合成人《艾莉塔:戰鬥天使》,終究是在改編骨架的巧妙支撐下站了起來,而且確實算是有模有樣。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原作鄉愁的觀眾,都能夠在電影中找到自己期待的元素。《艾莉塔》靠著獨特的支點讓自己越過原作改編的障礙,但在電影結束後,卻又自行立起了另一道高牆。
漫畫中的凱莉在投身死亡球之後,未來還會在更廣大的地表上繼續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然而電影中的艾莉塔在死亡球場中,就直接將刀鋒指向了天空中的薩雷姆,以及背後的主使者諾瓦。電影把諾瓦從漫畫中那個求知慾突破道德而被放逐的瘋狂天才,改寫成一個高高在上、享受著服從和控制的帝王,等於讓他和懸掛天際的薩雷姆城合而為一,也就消除了漫畫中許多複雜的價值辯論,讓一切都朝著挑戰階級命運的善惡對決邁進。
艾莉塔接下來會怎麼走?到頭來,喜愛原作的粉絲能做的,好像還是跟一開始一樣——抱著既期待又無法太期待的心情,盼望著驚喜的改編再次出現。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