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冀劍制
4-7 如何認識自己?(1)
幾乎沒有人認為自己天性就是這樣自己正確壞人。但是想沒,多數人們卻認為很多人天性很壞,邏輯這兩者是思考相衝突的,不可能都對。課何看自究竟看自己比較準,認識還是究竟己比較準看別人比較正確?抑或是兩個都有問題?
- 問題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自己大略都有個底,只不過,別人比較我們的這樣自己正確自我認識究竟是對還是錯?
- 哲學思考
有人說,「認識自己是想沒最難的。」真的邏輯嗎?讓我們上街隨意找人問問看:「你認識自己嗎?」我想許多人會說,「當然啦!思考」但或許有些人會說:「不,課何看自其實我並不了解自己。認識」如果你繼續追問這些人:「你為什麼認為不了解自己?」我猜,究竟己比較準他們大都無法回答你。他們實際上並沒有能力看到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思路歷程,但可能聽說認識自己很難,所以相信自己並不認識自己。
或者,他們可能曾經聽說,「承認自己不認識自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就以為不認識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否認識自己,或許比那些無法真正看見自己不認識自己,而誤以為自己認識自己的人還要更糟糕。因為他們不是用面對自己內心的方式來了解自己,他們甚至連自己以為認識自己都看不見。
如果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想很少有人真的覺得不認識自己。相反的,看看你四周的朋友,你可能會發現,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自己但卻以為了解自己,甚至,你可以看看你的過去,你會發現過去的你也不太了解你自己而也誤以為了解自己,但是,你卻很可能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為現在的你了解自己。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不協調現象呢?
- 推理
不協調現象:
A、很少人覺得自己不認識自己。
B、多數人覺得別人不認識他們自己。
如果自己看自己比較準,這表示多數人認識自己,那麼,我們誤以為多數人不認識自己。
如果看別人比較準,那表示多數人不認識自己,但卻誤以為認識自己。
哪一個比較可能是對的呢?
認識自己真的很難,而難的地方並不在於「人類很難了解」,因為我們可以相當程度的了解別人,以及了解過去的自己。難的地方在於人對自己當下的掌握。在自我內觀的當下,很難發現我們其實正在經歷一種自我迷失的過程,一旦無法發現這種不認識自己的現象,便無法朝認識自己前進。
許多思想上的死結阻斷了對自己的掌握,因此,大多數人在認識自我這個部分並不隨著經驗而成長,相反的,有可能隨著錯誤解讀的經驗增加而愈來愈迷失。
如果想要認識自己,必須先能夠發現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注意!是真的發現而知道而不是自以為是的知道,也不是想當然爾的知道。然而,這種「真的知道」卻是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合理地推理出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推理如下:「我知道大多數人不認識自己,而且我也常常發現我以前不認識自己,但是,大多數人和以前的我都以為認識自己,那麼,我可以很合理的相信,即使我現在覺得認識自己,但實際上,我並不是真的認識自己。」
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但這推理的唯一用處只是加強你邁向認識自我的意願,實際上,還是不確定是否認識自己。換句話說,還是沒有看到自己不認識自己的思維過程,無法發現問題所在。也因此無法真正朝向認識自我的路線前進。
認識自我的關鍵點在於發現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所謂的「自我迷失的思路過程」。然而,在談論什麼叫做自我迷失的思路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什麼叫做「自己並不認識自己」或「自己認識自己」。
當我痛的時候,我感覺到痛,我知道我正在經歷痛。在這個層次上,我們的確認識自己。當我想吃冰淇淋時,我想到冰淇淋的畫面和彷彿嚐到它的美味,我知道我正在想吃冰淇淋,在這個層次上,大多數人也還是認識自己。當然,有時我們會說謊,明明痛得要死卻硬說不痛,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不認識自己,因為內心知道痛,只要內心知道事實的真相就算認識自己了。那麼,在哪些層面上,人們通常會開始不認識自己呢?主要問題出在下意識對某些個人特質的自動否定機制,以及對人性的錯誤理解。
在我們沉浸的文化與教育中,被洗腦相信許多人格特質是很壞的,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都是壞人。而我們也習慣用這樣的觀點來批評別人。這種價值觀促使我們強烈的相信自己沒有這種人格特質,所以即使有這樣的特質也會被自己的下意識否認,這樣的心態與認知習慣阻礙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例如,「小偷」是很不好的詞彙,沒有人喜歡被當作小偷,即使是以偷東西為業的人也會有其特別的說辭而否認當小偷是其天生的人格特質。例如,「這個社會的人對不起我所以我才去偷的,並不是我天性想偷。」小時候,當我們發現班上有人偷了同學的東西時,就會覺得這個人天性不好,喜歡偷東西,然後覺得他是一個低等的人。不僅同學們這樣思考,連老師們也是這樣潛移默化的傳遞著價值觀。久而久之,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其實具有小偷的天性。
然而,事實上,從某個觀點來說,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小偷。即使是極端富貴,極端有權位、名譽甚至極端善良的人都不例外。這就像人會痛一樣,這是天性。
人類有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的欲望,當然,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尤其是有錢人隨隨便便就可以買一大堆,何必去偷呢?這是一個理智的解釋,但是,人的天性並不隨理智的合理或不合理而改變,理智可以讓一個人不去做「偷」的舉動,但無法讓一個人抹除偷的欲望。例如,「痛」的主要作用或許是讓我們避免自己受傷害,但是,治療牙齒的時候痛就沒必要了,然而,痛卻不會因為它在那時沒存在必要就不痛了。人的天性不會隨著理智的判斷而改變。我們一生帶著這樣的天性,偷或是不偷的行為不是決定在一個人的天性,而是決定在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否跟隨著這個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