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青春還鄉】林珮甄催生雲林「長青食堂」,勞動、藝術、食堂、水產吸引青年回流

走進雲林西南沿海的青春青食口湖鄉,不難發現在地特色是還鄉一覽無遺的漁塭與紅磚矮房。但奇妙的林珮林長流是,成龍村內卻有幾個特殊情景—— 成龍濕地周邊佇立著諸多大型藝術創作品,甄催年邁的生雲術食長輩或青少年,拿起工具修繕這些來自國外藝術家的堂勞堂水創作作品;每天不到11點鐘,成龍村四周可見長輩拎著茄芷袋,動藝騎著電動車、產吸機車或腳踏車往村莊中心前進,引青他們的青春青食目的地相同,正是還鄉要前往「長青食堂」,一起吃大鍋飯、林珮林長流享受午餐聚會時光。甄催這看似有趣、生雲術食卻巧妙地成了當地成龍村人最日常不過的堂勞堂水生活風景。

從藝術、勞動到吃飯,這些新奇的元素,若在10年前的成龍村恐怕都是無法想像的情景;然而直到「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在成龍村展開,意外吸引到志同道合的青年,而其中一位志工青年林珮甄甚至加入成龍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在這塊貧瘠的土地催生出「長青食堂」,這個轉變契機,更是在未來成為在地青年願意返鄉回留的重要跳板。

2019510_190510_0007Photo Credit: 觀樹教育基金會
2015年參與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過程,林珮甄擔任志工協助藝術家用回收物試做。

十年蛻變成「藝術生態樂園」,為在地注入活水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是台灣西南沿海地層下陷區之一,原本可耕種的農地,後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一度土壤鹽化而無法耕作,其中的「成龍溼地」正是因為長年積水無法消退所衍生而成。直到2010年,林務局委託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成龍村,推行起「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廣邀國內外藝術家,利用當地的天然素材進行環境藝術創作,這塊失落的溼地才開始受到關注;意外的是,原本在地長輩多以「不知道在幹嘛、一下子就壞了」的舊有印象,直到2015年悄悄出現轉變。

一個知名的「水核心」德國藝術家作品,因當年多場颱風,在地村民「既看不下去又捨不得」主動修復了好幾次。這成了在地人主動參與藝術節的起點—— 一群八十多歲的阿公和社區志工,隔年一同在田埂路上,搭建了富有在地情感意義的橋,名為「連結」,使得藝術創作不再是「藝術家」的事,而是在地人也能動手捲袖一起創作。

這驚奇的轉變,全程參與其中的林珮甄格外感動。因為珍惜和在地阿公、志工的共同勞動情感,正當她思考著自己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成龍社區發展協會主動邀約她加入,共同推動「長青食堂」,以提供營養健康的午餐給社區長輩,希望讓長輩走出家門。

2019510_190510_0010Photo Credit: 田日蒸
成龍濕地中的社區作品「連結」,林珮甄正在協助維修。

讓當地人願意走出門參與公共事務!長青食堂要推動的不只有這些

「很多阿公阿嬤常常足不出戶,不是在家就是去漁塭⋯」林珮甄觀察到,儘管這塊土地長出了藝術生態樂園、近幾年成了當紅的觀光景點,但當地人卻普遍不習慣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使得在地能推動的轉變往往有限。

想要為這塊土地注入活力,要「接地氣」觸及村民,就得創造地方的共同基地。這樣的想法,促使成龍發展協會原本每月送餐一次的「社區廚房」,開始轉型成每日都能供應長輩供餐的「長青食堂」。但首先要找長輩出門吃飯,卻是最難不過的事。林珮甄跟著總幹事為了找阿公、阿嬤出門吃飯,先是挨家挨戶拜訪,原本連30人都很難達成,而後有賴於長輩的「好康道相報」,一傳十、十傳百,到年底成了89人的爆滿狀態。

2019510_190510_0004Photo Credit: 田日蒸
2017年長青食堂開幕(圖左至右,總幹事、林珮甄、廚師、理事長)。
2019510_190510_0003Photo Credit: 林珮甄
2017年成龍國小來長青食堂拜年。

有了「長青食堂」這個在地據點,就成了推廣公共事務的最佳時機;不僅能讓外來的貴賓訪客一起吃共鍋飯、認識長青食堂以及和長輩互動,林珮甄還舉辦「青銀共好培力工作坊」,找當地的長輩、國中生與高中生一起規劃「公共菜園」,並一起維護照顧,種來的無毒蔬菜成了食堂長輩的加菜料理。於是從種菜到共餐,不只是減緩長輩失智、失能的速度,同時也是創造時間,讓青少年與阿公、阿嬤對這片土地有更深的情感連結。

推動的改變正在慢慢紮根,我們已經可以觀察得到,當地青年的眼光開始轉到村內。從小學就跟著參與藝術創作的孩子們,如今也已成了大學生,開始跟著長輩一起協助家中的漁塭產業;這群國高中生從種菜開始認識這塊土地,並理解原來在這塊土地上,養殖和種植有多麼地得來不易。

2019510_190510_0017Photo Credit: 田日蒸
2016年參與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過程,在濕地中協助長輩創作社區作品「連結」。
2019510_190513_0019Photo Credit: 蔡伊甯
2019年申請青年回留創新農村研究計畫,林珮甄(左)在成龍村進行水產養殖產業調查,未來預計辦理產地活動。

接下來,林珮甄打算將這些種子擴大,今年申請到水保局補助的「青年回留創新農村研究計畫」,希望外來的遊客不只拍照打卡,也能深度認識當地的水產養殖、濕地及社區,透過社區導覽解說員及廚房團隊的培訓,讓「食堂」結合「當地水產特色餐桌活動」,推廣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以及提供產地活動和濕地生態旅遊的體驗。若說成龍村將不再只是個青年外流的老化鄉村,或許我們可以期待這樣的轉變,將替雲林撕掉被貼上已久的「老又窮」標籤。

不認為自己是起身推動翻轉,林珮甄以「在地需要什麼、我們就幫忙完成些什麼」的核心理念,順水推舟再施力推動改變,促使著「濕地・藝術・食堂・水產」成為在地吸引青年回留的最佳標的。

中華三菱推動永續城市,長期關心偏鄉青壯年人口流失議題

中華三菱長期投入「原夢計畫」推動部落送暖活動,透過員工自發性的提案和網路社群的傳播,發現了很多為台灣這片土地努力和付出的人,2018年起,中華汽車特別投入「偏鄉學子畢冊圓夢計畫」提供車輛接駁服務,協助攝影師楊文逸前進部落,為深山部落即將畢業的孩子留下永恆的畫面。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