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站好扶贫最后一班岗 坚守乡村振兴第一线

  2020年6月,站好最后振兴地处天全县东北部最偏远处的扶贫仁义镇桐林村,在村级建制改革中与相邻的班岗云顶村合并。

  那时,坚守桐林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海帆也刚在此驻扎满两年。乡村此后,第线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站好最后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幕开启,扶贫两个驻村工作队合二为一。班岗

  “目前,坚守除了我,乡村其余驻村工作队成员都已轮换。第线”谈起为何留下,站好最后振兴王海帆提起了刚到村里的扶贫首次入户走访。

  那次,班岗他和同事去了年已六旬的高定华家。老人独居并患有严重慢性病,为帮助稳定脱贫,驻村工作队不仅为其解决了低保、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更协调热心村民帮他种了2亩水稻。

  高定华说:“是你们把扶贫政策落实好了,我的生活才这样安稳,感谢党,也感谢你们!”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扶贫“新兵”王海帆对新工作岗位萌生了自豪感,并转化为坚守的动力。

  强基  助力产业发展有路子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步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

  立足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云顶村于上半年初步拟定了《天全县仁义镇云顶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其中关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部分,明确将笋用竹作为该村新的特色支柱产业进行打造。

  “作为云顶村新特色产业之一,村中现有2000亩笋用竹,全部都在原桐林村。”王海帆说,该项产业也是原桐林村种植规模最大的传统特色产业,每年可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云顶梯田”一隅

  结合当地气候、土质适合规模化发展刺笆竹(也称:熊猫竹),以及村中留守村民多为老弱妇孺等实际,王海帆即刻将情况反馈至所在单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不久,联系帮扶单位结合产业扶贫政策给予大力支持。2018年,率先为该村脱贫户提供每根竹子3元的奖补,更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在2019年将脱贫户发展刺笆竹产业纳入县级财政产业扶贫奖补资金范围。

  靠着奖补政策激励,脱贫户高德和将刺笆竹从10亩增加到20亩。当天上午,他正把满满一背篼约30公斤的带壳鲜竹笋倒在地上。

  “我每天可采约60公斤竹笋,带壳的每公斤3.6元,可收入约216元。”说话间,高德和用镰刀在笋壳上划上一刀,再用食指绕住笋尖扭动,一根鲜嫩竹笋带着清香破壳而出。

  从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期约2个月的采摘季里,相似的丰收景象在这里随处可见。

  对这份收获,高罗文有着最深切的体会。过去种玉米、黄豆,亩产值仅1500元,换种笋用竹后,亩产轻松超过2000元。“种下后基本不用管,节约的时间还能外出务工挣钱!”

王海帆(右)入户了解脱贫户近期生活情况

  云顶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强曾算过一笔账,在新种刺笆竹尚未全部投产的情况下,村民鲜竹笋平均收入已提高至6000元,部分村民甚至超过1万元。

  不仅如此,随着竹林面积增加,鼓励村民发展竹林林下养鸡,也成为王海帆和所在驻村工作队的发力点。截至目前,该村林下养鸡规模已超过1万只。

  固本  完善基础设施打底子

  将装满东西的编织袋捆在摩托车货架上,村民聂开强骑车出发,目的地是大田村。

  约10分钟,顺利抵达目的地。“以前可不是这样!”聂开强说,以前,该村与大田村无公路直接相连,两村村民往来,只能沿通村公路绕行或走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前者驾车至少30分钟,后者步行需1个小时以上。

  变化始于2018年。这一年,村里计划打通前往大田村的断头路,但却苦于项目资金短缺。

  得知这一情况后,刚到村里不久的王海帆即刻将情况反馈至所在单位,并最终由所在单位向上争取到87万元的项目资金。同年,1.1公里的毛路挖通;次年,道路硬化工程完成,困扰村民多年的互通难瓶颈由此解决。

  今年7月,在王海帆和所在单位积极争取下,引入社会资金完成硬化了5公里产业环线。

  云顶村群团干部陈群英说,该产业环线的建成,至少实现了对500余亩笋用竹林的有效覆盖。“从现在起,我们在林地边就能把竹笋变成钱!”将称重后的竹笋倒入货箱,村民陶守琼话里透着喜悦之情。

  相似故事还有很多,如破解800名村民季节性缺水难题、大幅提升村文化阵地硬件水平的扶贫新村项目等,每一项都与王海帆密切相关,而实惠又都为当地村民所享。

  据不完全统计,从王海帆驻村至今,经其联系和通过县级联系帮扶单位争取到的项目资金,累计已达210余万元。

  如今,脱贫攻坚已获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正当时,坚决防止返贫致贫是当前工作重点之一。

  “聂伯,最近身体如何、家里有没有困难?”当天下午2点,王海帆与陈群英来到76岁的脱贫户聂绍章家,摆起了“龙门阵”。

  谈话间,聂绍章提到了2014年自己因病住院的经历。那年,因老屋不通公路,是村里组织6名青壮年轮流将其背出,送上了救护车。如今,不仅村里四通八达的道路能让聂绍章溜达散心,还能随时坐上乡村客运专线,来一趟想走就走的旅行。

  “现在一切都好,没啥困难,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老人笃定地说道。

  返程路上,谈及下一步工作,王海帆已有打算——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干事主观能动性,积极协助云顶村争取到更多项目资金,助力云顶村实现更长足发展、村民过上更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孙振宇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