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主养罗非鱼鱼菜共生池塘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氮磷收支(三)

2.3生长性能

池塘养殖收获物规格和产量见表4。主养质指支养殖周期为5月18日至9月20日,罗非磷收历时126d,鱼鱼对照池塘与试验池塘的菜共吃食性鱼类(罗非鱼、异育银鲫)饲料系数分别为1.45、生池1.41,塘水总饲料系数分别为1.15、标的变化1.11,规律试验池塘略低于对照池塘。和氮


3讨论

3.1鱼菜共生模式对池塘水质的主养质指支影响

鱼菜共生作为当前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池塘水质调控及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已在鲫、罗非磷收鲈、鱼鱼鲟、菜共泥鳅等鱼类养殖中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应用。生池本研究发现随着养殖时间的塘水延长,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水质指标相比养殖初期发生了较大变化,试验中对照池塘水体的pH、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含量显著性上升后稳定在较高水平,这与刘辉等、王淼等、DanaherJJ等有关罗非鱼养殖的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一致,因为水产养殖过程中高浓度的无机废物主要来源于鱼类排泄物的积累;而本研究鱼菜共生池塘在养殖前期,由于未进行蔬菜种植,其水体中pH、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同对照组一样,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自6月中旬蔬菜种植后,水体中pH、总磷、硝酸盐氮于7月下旬起显著下降,水体中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则于7月下旬起上升趋势明显减缓,且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说明种植水蕹菜能够明显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当前围绕鱼菜共生模式下不同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对水质影响的研究均发现该技术能够明显改善养殖水质,但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

本研究发现水蕹菜对硝酸盐氮的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氨氮、亚硝酸盐氮,而周晓红等报道水蕹菜对氨氮的亲和力大于硝态氮,有优先吸收氨氮的趋势,这可能与养殖池塘水体环境和微生物组成有较大关系。同时,水蕹菜对稳定水体pH值作用显著,试验池塘pH值从7月21日起显著低于对照池塘,8月10日后维持在较低水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水蕹菜根系及其根系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水体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氧化,产生CO2溶于养殖水体,同时水蕹菜生长产生遮蔽,抑制池塘藻类生长,从而导致池塘pH值下降。

3.2鱼菜共生模式对池塘氮磷收支及排污系数的影响

池塘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是渔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氮、磷作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是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主要指标。不同的池塘养殖系统因养殖模式对投入饲料中各物质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鱼体对饲料中氮、磷利用率普遍较低,未被利用的富含氮、磷营养物质成为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提高池塘养殖系统的氮、磷利用率可有效减少其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中,对照组对饲料中投入的氮、磷有效利用率分别为46.5%、31.2%,高于罗非鱼精养池塘中氮、磷利用率18%~21%、16%~18%,主要原因为本试验为套养模式,鲢、鳙、鲫可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悬浮颗粒和残饵,提高了饲料的氮、磷利用率,这与钟全福研究“罗非鱼-家鱼”混养模式下池塘氮磷利用率获得的结果相一致。鱼菜共生池塘和对照池塘以鱼体形式产出的氮、磷没有显著差异,但水蕹菜将氮、磷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3.5%和6.4%,有效提升养殖池塘氮、磷的利用效率,同时使养殖池塘养殖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由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二级(TP≤1mg/L,TN≤5mg/L)提升为一级(TP≤0.5mg/L,TN≤3mg/L)。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养殖生产单位质量水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量中,经不同排放渠道直接排放到外部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量即为池塘排污系数。本试验中,鱼菜共生模式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排污系数分别较对照池塘下降17.6%、65.6%、25.0%、10.4%、62.4%,表明鱼菜共生模式可显著降低池塘排污系数,这主要是因为鱼菜共生模式下由于植物生长大量消耗溶解于水体中的氮、磷及根系是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的良好载体,致使相关无机物浓度降低,最终使排污系数显著降低。由于排污系数计算出的排污量只包含养殖水体,未考虑池塘底泥影响,而池塘底泥沉积占氮磷投入量的50%以上,因而可结合排污系数和产物系数综合评价池塘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渔业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总磷硝酸盐亚硝酸盐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