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世界盃最震撼的卡達冷門,莫過於德國輸給日本。世界輸日筆者此前曾從日本的盃分拜仁幫重爆冷本並不奇角度分析過日本為什麼能贏,現在從德國的析德角度分析,德國為什麼會輸。國匯怪這同樣有足球本身,聚價和足球以外的值觀族裔原因,尤其是矛盾政治文化的因素。
德國隊在前教練勒夫(Joachim Löw)的卡達治理下,連續四屆大賽進入四強,世界輸日並在2014年勇奪世界盃冠軍,盃分拜仁幫重爆冷本並不奇2017年勇奪聯合會盃冠軍,析德成績不可謂不彪炳。國匯怪然而,聚價自從2018年折戟開始,值觀族裔德國隊一下子陷入了低潮。德國人員不差,但整個隊好像無法捏合得好。
現在德國有一批不錯的傳球好手,一批不錯的邊鋒,卻缺乏像克洛澤(Miroslav Klose)那樣能頂在前接應的超級前鋒;在歷史級的邊後衛兼2014年世界盃隊長拉姆(Philipp Lahm)退役後,德國也沒有足夠好的邊後衛,而就連超級的傳球高手也沒有了。
於是,現在的德國隊員擅長傳球,但不擅長突破,德國愛用「無鋒陣」,在公布名單時用「中前場」取代以前的「中場」和「前場」。進攻時靠後腰傳球、邊鋒和影鋒穿插配合,依賴傳球製造機會。如果對方擺鐵桶陣,能傳入的效率本來就不高,更何況德國中前場把機會轉化爲進球的效率也低。
於是,面對鐵桶陣時,無效傳控太多,被人一打反擊就容易丟球。在落後要最後一搏的時候,也沒有戰術的後手,比如用長傳衝吊的衝擊戰術。
回想在2014年世界盃奪冠時,不但前鋒克洛澤和邊後衛拉姆還在,前場還有兩個傳球的超級高手:中場核心克羅斯(Toni Kroos)和「最後一傳」高手厄齊爾(Mesut Özil),影鋒穆勒(Thomas Müller)狀態也好。但到了2018年,不但克洛澤和拉姆退役,皇馬的克羅斯從上屆的前腰轉打後腰遠離前線,厄齊爾和穆勒狀態大降,德國就連傳球能力也有所下降,但勒夫依然執迷傳球戰術,德國的進攻就開始「便秘」了。
在去(2021)年歐洲杯16強戰失利後,德國足壇一致把教練勒夫和中場核心克羅斯當作「慢吞吞傳球」的替罪羊,帶領拜仁奪得「六冠王」的弗里克(Hansi Flick)取代勒夫成為新任主教練,克羅斯也退出了國家隊。拜仁慕尼黑中場、原先國家隊的右後衛基米希(Joshua Kimmich)成為中場核心。德國對新組合寄以厚望。然而,在和日本的比賽中,弗里克的國家隊和勒夫的弊端如出一轍。這反映了不是單個教練和球員的問題,而是德國足球培養方向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