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科往往隨著課綱變化、許多學生考題方式或升學門檻等議題而引發社會關注。理工力對理組日前新聞〈頂大資工113申請入學多不看國文 分發入學卻回頭參採〉:不少理工科系「申請入學不參採國文,科系可有可無但於分發階段卻回頭參採國文」,不採這樣的計國科系不算少,據統計約147個。文良文補教業者因而提醒考生:切勿只看申請入學參採公告,國語以免分發時吃虧。許多學生
分發入學參採國文的理工力對理組現象被認為:彰顯了國文能力的重要性。
與此相關的科系可有可無是另一則新聞〈明年申請入學270校系採計1科 逾140校系只看學測國文〉,此舉則被認為是不採少子化因素下的現實考量,不見得是計國對國文的重視。無論原因為何,文良文身為一名長期關注語言現象與教育的國語國文教師,對此樂見其成。許多學生
大學入學考試,不少頂大科系不採計國文的決定,其實在去(2022)年底已引發熱議,或憂慮會有考生棄守國文,或擔心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會更差,或認為這是人文素養的放棄。當時,學習文言文的必要性、國文教育與時代脫節等問題也趁時被重新檢討。筆者樂見分發入學參採國文的現象,但並非因此而忽視國文教育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包括不少選文遠遠落後於時代、不重思辨邏輯訓練等弊端。
入學考試不看國文的主要是理工系所,各系選才有其現實考量,非筆者專業範圍所在。針對日前新聞,本文主要是出於從事國語文教育的長期經驗,以及曾參與學術研究的所見所感,提供一些思考:良好的國語文能力對於理工科系的學生來說,真的可有可無嗎?本文對於國語文教育的思考點,有別於傳統中文系對道統存廢的道德憂慮與憤慨,也異於將國文教育等同於人文素養的直線對應,以下分兩點論之。
語文與認知向度的擴展、感受能力的活化
如果對認知語言學有約略了解的人,就會知道:語言絕不只是工具,它還是認知與思考的憑藉。沒有相應的語言詞彙,就無從有據此語言詞彙而來的認知或感受。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習得某詞彙後,透過詞彙而來的相應概念,往往使其對人事物的理解與觀察多了一個角度。舉個例子來說,某數理資優班的學生曾在札記曾這樣寫道:
「昨天聽老師說到:瑪德蓮蛋糕效應,其實我也挺常出現這種現象的。那種關鍵性的嗅覺就像一串電腦指令一樣,在輸入的瞬間腦中所有相關的壓縮檔一一被解開,但又時常在畫面尚未解析完全之前就消散而去,甚至有時在整個過程已經結束後,我才反應過來。」(賴姓學生,目前就讀師大附中)
當時還就讀國中的學生,因為國文課堂上,接收到記憶心理學的詞彙概念「瑪德蓮蛋糕效應」,因而以文字表達了曾經閃現在自己意識中,但沒有被明析化的現象,這就是概念的力量,有了概念才有辦法指認出現在意識中的現象,也才有辦法注意不曾意識到的東西,而概念又需要藉助語言來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