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做你自己:西洋哲學史卷三》:達爾文自己也很懷疑,人類這個物種根本不是透過天擇原理演化

文: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適者生存

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的做自自己種根《物種起源》於一八五九年出版的時候,佛格特、己西卷達莫勒休特和畢希納覺得他們的洋哲也懷疑人原理演化理論得到證實了。讓他們的學史唯物論自然觀獲得歷史縱深的不是黑格爾,而是爾文天擇理論。唯物論的類這「三巨頭」不遺餘力地在日耳曼到處宣揚達爾文的理論,然而人們很少從學術的個物角度去評論這個新的演化論。他們是透過天擇否接受該理論,大多取決於其世界觀。做自自己種根一八六三年在史提汀的己西卷達自然科學會議上,一個年輕的洋哲也懷疑人原理演化生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 1834-1919)宣告說,達爾文的學史理論撼動了「整個科學學說大廈……的地基」,那是爾文個「重塑整個世界觀的知識」。

隨著達爾文的類這演化說,神從生物學裡消失了,個物正如以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把神從物理學裡除名。就連人類居住的世界,也是依據機械性法則在運作。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要質疑一個統一的自然觀和人性觀呢?在海克爾、佛格特以及莫勒休特眼裡,華格納的說法簡直不堪一擊。

英國的許多哲學家也都這麼想。其中叱吒風雲的代表人物是史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在他的那個世紀裡,他就算不是最重要的英國哲學家,也應該是影響力最大的!他起初在鐵路公司擔任製圖技師和土木工程師,那是聖西門主義者的典型起跑點。他的生涯其實和孔德有過許多交集。

在一八四八年到五三年之間,他擔任《經濟學人》(Economist)的編輯,並且寫了第一部作品《社會靜力學》(Social Statics)。他也和孔德一樣支持拉馬克的學說。對他而言,社會是一座有生命的大廈,一個「超級有機體」,不斷致力於盡善盡美。到頭來(他在這點上和孔德分道揚鑣),一切都會井然有序,經濟也不再需要國家。「進步」和「臻至完美」,拉馬克的這兩個演化原理,史賓塞一生奉為圭臬。

《經濟學人》的社長安排了這位力爭上游的編輯進入倫敦的知識圈裡。史賓塞認識了彌爾,也愛上了女作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此外他也引薦年輕的船醫湯瑪士.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進入那個社交圈。史賓塞在一八五三年繼承了大筆遺產,讓他得以潛心於他的科學作品之中。一八五五年,他出版了《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這本書只是他計畫中的曠世巨作中的一部分。正如亞里斯多德研究地自然的原理,用它們去解釋生物學,接著以生物學去解釋人類的心理,又以心理學為起點去解釋社會和倫理,史賓塞也如法炮製。他自詡為休爾所定義的那種科學家。社會科學應該也是一種自然科學,正如彌爾的主張以及孔德致力追求的:沒有思辨,沒有形上學的假設,只有定義清楚的概念。從心理學到自由貿易,他的哲學把一切都串接成一條巨大的有機體譜系。

而一八六○年到一八九三年間,十一冊的《綜合哲學體系》(System of Synthetic Philosophy)就以這種方式誕生了。而貫穿整部作品的主要思想就是演化。生物依據大自然的原理和定律,演化出越來越複雜的心理結構,到了最高的階段則建構了人類社會及其倫理和道德。

所以說,如果以這個第一原理為開端,闡述生物學的種種形構法則,再由這些法則推論出心理學,接著則開展出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正確結論,這豈不是更好的哲學起點嗎?他的野心比孔德更大也更周詳,比馬克思更完備且更科學(他並不認識馬克思),他要揭露自然和社會的運動定律,那些到頭來一以貫之的定律!

史賓塞的建築設計對當時的人來說相當有說服力:以物理學為地下室,一樓是化學和生物學,心理學則建立在二樓,社會學在三樓,頂樓則有倫理學。直到今天,他的「大樓管理員的夢想」仍然激勵著有哲學傾向的自然科學家:搭電梯從物理學的地下室一路暢通無阻地到達道德的閣樓!

美國著名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到了一九九○年代都還有相同的夢想。「思想最為宏大的計畫,始終是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統一起來。現在碎片化的知識以及它所導致的哲學混亂,其實都是現實世界以及學術界文化產物的反映。」哲學所能做的只是附會自然科學,以它為組件校正自己的理論,並且清楚定義自己的概念。讀了這部哲學史的讀者們,會漸漸明白這個計畫在知識論上的童騃無知。齊克果的哲學會因為沒有以物理學原理為根據就是「錯誤的」嗎?

不過,在史賓塞的時代,這個夢想似乎可想而知。達爾文的演化論猶如萬有理論一般,使生物學如虎添翼,就像牛頓的作品之於十八世紀的物理學。不過史賓塞最重要的基本假設其實是擷取自拉馬克而不是達爾文,他把兩者的理論雜揉在一起,彷彿其中不會有任何矛盾。拉馬克相信生物內建著不斷使自己更完善的程式。就此而論,環境的影響有可能轉變成學習者的經驗,而改變一個有機體。達爾文則不認為有任何自我改良的內在程式。決定生物生死存亡的並不是學習者經驗,而是偶然。沒有任何生物會為了存活而適應良好;情況正好相反,那些存活下來的都是偶然地適應良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